1. 简单百科
  2. 中华山

中华山

中华山位于黔北凤冈县县王寨乡,距县城50多公里,东面与思南县青杠坡镇山水相连,南抵乌江,在明代属石阡府,故《黔南会灯录》中称天隐开创石阡中华山寺即指此无疑,而凤冈是明洪武年间置龙泉坪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平定播州杨应龙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奏清朱翊钧而实行“改土归流”,并置龙泉县。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撤石阡府,改名为凤泉, 1930年更名为凤冈,至今仍之。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龙泉知县张其文撰写《龙泉县志稿》3000余字,在“山川名胜”一目中记道:中华山在县城东九十余里。路径深幽静,山岩崇峻秀霭。建有古刹一所。门前宽敞,坦周围皆石,大小高低错落入古。当面一石如盘,约高二丈,大如“之”,亦极古雅。石脊、石麓多古梅古树,番上亦多刻游人诗。初春游此,梅香扑鼻,令人尘嚣都捐。门外一望绣壤平畴,郁葱可爱。刹后右侧一石山,高数十丈,僧天隐刻“万古徽”四字于顶。知县张其文匾其刹“居然文华”。

历史名人

天隐道崇禅师,号南滨隐人,生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卒年不祥。为临济禅宗正传33世传人,是清代活跃于西南一带著名的临济宗大师之一,他在清康熙年初(另说清顺治18年)来凤冈王寨中华山创建禅寺,培育弟子,引教开宗,接引信众,以中兴禅宗佛教为己任,佛荫教泽遍布黔地及滇川。其斐然之绩载入《黔南会灯录》、《锦江会灯录》等佛家经世典籍中,并以在当时西南佛学界的影响使王寨中华山名噪黔地,被信徒及周边各郡官士视为皈依圣地。

天隐得法敏树后,在康熙帝年初由石阡县乌江来中华山,住山顶净水坪“毗卢寺”,净水坪,在中华山主峰处,此处一天然凹地,四周突耸五峰,尤如五瓣莲花绽放,花华同音,天隐便将此山易名为中华山传至今天。天隐初来净水坪毗卢寺时,四方禅子士民闻风而至,寺小僧大,再加之人多水竭的原因,不得不将寺庙迁至山腰一平畴处。于是天隐在此开创中华山寺弘法,并在寺后一高崖上大书“万古徽猷”四字,至今尤存,但未落款,让人费解。天隐开创中华山寺后,香火鼎盛,达官显贵,过往游人都仰慕往之,还留诗作文以志。其中石阡县中宪大夫黄良佐于康熙56年(1717)年去游中华山,共留诗7首,清楚记下了清代中华山的风景。康熙帝年初思南府长宁坝翰林王德本来中华山寺留下两首古律,天隐还将该作亲笔题写并刻留在寺前的天然石上,并落款自己的号“南滨隐人”。

天隐座场中华山寺后,当时不少活动于西南的名僧大德都来中华山拜看天隐,天隐诗作中多有记载,如《示万育上座》:“时值今年异昔年,陇梅香吐一枝先。何似昨夜东归梦,报道桃花暖日还。”《九日寄朝阳易止上人》:“中华无物寄朝阳,时到东篱菊正黄。欲借一枝聊代札,黄花何似墨花香。”《冬日昆石禅人自楚归易过中华口占一绝》:“九黎行脚去三巴,楚水黔山绎路赊。时到中华冬不冷,如何十月早梅花。”《示一贯成子四滇省条》:“尔别云南省三十载,何如弃俗入空门。慎思父母够劳重,珍重时归去省亲。”康熙帝48年,龙泉市知县张其文送匾“居然文华”,56年石阡县黄良佐送匾“中华高峰”于中华山寺(今尚存),足见清代中华山之盛况。

天隐圆寂后,骨塔葬于离寺庙100米处“吼狮崖”前的一乳堡中央,原为七层,塔尖形如瓶,塔身正对天隐手书于崖的“万古徽猷”石刻,周围用条石堆砌,塔身正面眉额上刻“双林一鉴”四字,正中刻有“临济破山正宗三十三世天隐和尚灵塔”,塔后立有一丈多高石碑,可惜风化无痕,就连骨塔也于上世纪80年代倒塌。天隐示寂后,他的嗣法弟子识竺海伦留中华山寺继席传法临济,识竺于康熙帝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年圆寂后,骨塔也在中华山,今完整存世。之后,天隐法脉在中华山世世递传,如今尚存的中华山世居农民与中华寺庙鉴订的租田佃约具可证明这一点。如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公元1838年)山寺僧人照宽与彭大荣鉴定的租用佃约,民国九年僧人心诚与彭福厚鉴定的字据,民国二十年心诚与彭氏兄弟的现金凭据。如此盛况,延至清末遭号军之乱而受创,至“文革”而遭毁。解放后,在寺庙旧址上建起中华山村小,今已废弃。

文人诗作

最早在中华山留诗的是康熙帝年初思南府长宁坝翰林王德本,诗作两首古律如下:

其一:玲珑竹石锁山腰,上绕云根续断桥。

红日照来升赤壁市,暮烟收去鼎青霄。

雨打风吹形如旧,雪花霜欺色不凋。

永镇中华标境微,偶题诗赠动英豪。

其二:层岩登道几盘空,目及玄微岂意穷。

把手牵人行不得,任他痴鸟到南冲。

钟声似着九天上,梵音延闻五夜中。

翘首白云青障外,白云青障万千重。

《其二》中“钟声”、“梵音”句可见中华山香火之盛。以上两首诗作具体创作于康熙帝何年笔者不得而知,后由天隐禅师题写在中华山寺庙前的天然石上,落款为“南滨隐人”(即天隐)。由而可见,王氏之诗应创作于康熙年初,尚且康熙版《龙泉县志稿》中也有“番上亦多刻游人诗”的记载。

清康熙56年(1717)秋,石阡府中宪大夫黄良佐经龙泉(今凤冈县)欣游中华山,只见秋风萧瑟,诗兴徒增,遂而作诗一首。他还在此诗的前面写下了序言,清楚地记载这次登游中华山的所见所感:“中华山距阡阳(即石阡县)百余里,此间一寺枕悬崖,左有七星关区,右有陇水溪。并三凤五狮,群山环绕,茂林修竹,异鸟幽花,四时不辍,为郡中之奇观。予道经龙泉驿区便登游览,弗觉清兴勃然,即作长歌以志胜慨——

夜郎崖谷竟春姿,中华胜地匪所思。

寺枕云屏舒旖旎,门开莲座灿琉璃。

珠林暧翠浮雁塔区,金鳞骇浪耀龙池。

层层绿荫笼朱旭,曲曲回廊抱翠微。

左枕七星近锁轮,右带陇水长流斯。

安禅谁制毒龙手,放出三凤与五狮。

古松滋藓皮惨裂,苍竹凌霄叶参差。

坐听天乐上方静,行看烟霞袖底飞。

不知何代开初地,花鸟缤纷集四时。

清趣恋远怡情好,佳景属易眩目奇。

桃源寻仙途迷久,蓬莱涉海非所宜。

当前乐国供幽兴,富贵功名竟何为。

香厨架竹通泉径,烹茶煮水三足崎。

饮得一餐青精饭,燃尽几根白吟须。

高卧榻中人未去,清泪空外鹤初归。

好洁烦襟极延赏,直欲无言开禅机。

几回踌躇聊题壁,敢欺纱笼老夫诗。

黄良佐在诗中把中华山比成桃源胜地、蓬莱仙境,可见黄氏的迷恋程度。诗中所提及的七星关区、陇水溪等笔者都进行考证,一一皆符,证明此诗是黄氏临境之作无疑。同年,黄良佐再游中华山,从诗意中可见是深秋时节,这次他感触更深,欣然写下六首五言绝句,题为《又重游中华山题绝句六首》:

其一:胜绝中华山,人间似不多。

前游清兴在,今日复重过。

其二:怪石依修竹,篱边初放菊。

客来闻犬声,僧迎入幽谷。

其三:高高云际寺,独自访名僧。

秋气多萧瑟,吟肩似不胜。

其四:远无双游履,攀杖踏阁幽。

何时抛俗虑,长与白云游。

其五:返照散余辉,悬岩高丈赤。

花开落几时,阶下无人惜。

其六:高卧赞公房,空山秋夜长。

孤怀眠未得,待月上重岗。

6首诗作隽永清雅,空灵幽远,300年后的今天捧卷再读陡增无限感慨,不禁使人陶醉在平仄的清韵古律之中。

民国24年(1935)夏季黄光琦先生与好友胡琏同游中华山,见风景迷人,黄光琦诗兴勃发,即兴吟道:

华山巍峨胜华山,恰似中岳在此间。

万壑千峰收眼底,七星八斗动乡关。

瑞狮起舞环球小,冈凤飞渡北仰观。

天隐留真参造化,徽猷亘古往磐桓。

此诗写道中华山巍峨俊秀,胜似中岳华山,最可贵的是末联中讲到天隐禅师留迹“万古徽猷”石刻,进一步证明是天隐手迹无疑。好友胡琏步其韵律,和诗一首:

一趋一步到华山,赢得清风袖底间,

绿树青葱临壑涧,碧云紫气锁岩关。

层峦泛翠凭栏瞻,飞阁流丹北大观。

啜罢香茗同遣兴,更将诗酒乐磐桓。

黄光琦与胡琏均为凤冈县人,都是国民政府贵州省议员,胡还任过黔陆军第三师十一团副官,都颇具文才。

民国27年(1938)冬月中旬,乡贤刘天禄欣游中华山,初冬时节,林木萧索,他不禁情思绵绵,写下了5首律诗,以抒无限幽情:

《禅林初步》

中华胜地始何年,乘兴寻来思悄然。

荒草夕阳迷旧冢,长林古寺绕寒烟。

禅门开处闻鸡犬,老衲迎来礼在先。

天下名山僧占尽,恨不生在古人前。

《曲径行吟》

缓步园林蹴踌苔,横枝落叶扫不开。

残碑混认鲁如鱼,曲径循行去渡回。

怪石葳葳狮倦仗,崇岩泛峙凤飞来。

俯视仰观形色异,人间天上费疑猜。

《雨庭寒暄》

空斋无酒度清宵,闲与老僧话寂寥。

问到钵衣夸始祖,曾得冠冕弃前朝。

迷津应向禅林问,清福原非宦海消。

几度沉吟真如谛,小峦风雨助推敲。

《小晴晚眺》

叠嶂重峦古木遮,仙山静绝俗人家。

苍松翠滴留归鹤,清风声传嗓暮鸦。

四字镌岩含夕阳,百年诗在无梅花。

追怀旧事情何已,闲步空庭望落霞。

《归去余情》

珠林小住迫归时,竹里幽怀只自知。

草本多情谁还别,神仙有路无相思。

前缘未缔三生石,往事觅抄几首诗。

怅望白云青障外,教人宁不步迟迟。

刘天禄所写5首诗作,古意盎然,隽永清新,通读全诗可见他漫步中华山,观赏风景,与中华山寺僧人闲话,并留宿山寺,归来后仍然幽情绕怀,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他对中华山的深深迷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