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堆花小檗

堆花小檗

堆花小(学名:Berberis aggregata)是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省陇南市陇东南及陇中地区)、四川省、湖北、山西省。生长于海拔1000-3500米的山谷灌丛中、山坡路旁、河滩、林中、林缘灌丛中。抗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强。阳性,适宜生于土壤贫瘠的地带。

形态特征

半常绿或落叶灌木,高2-3米。老枝暗褐色,无毛,具棱槽,幼枝淡褐色,微被短柔毛,具稀疏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长8-15毫米,淡黄色。叶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8-25毫米,宽4-15毫米,先端圆钝,具1刺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暗黄绿色,中脉微凹陷或扁平,背面淡黄绿色或灰白色,中脉隆起,两面网脉显著,叶缘平展,每边具2-8刺齿,有时全缘;叶柄短或近无柄。

短圆锥花序具10-30朵花,紧密,长1-2.5厘米,近无总梗;花梗长1-3毫米;苞片稍长于花梗;花淡黄色;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长约1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长约2.5毫米,宽约1.8毫米,内萼片长约3.5毫米,宽约2.5毫米,两者均为椭圆形;花瓣倒卵形,长约3.5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长圆形腺体;雄蕊长2-2.5毫米,药隔延伸,先端钝;胚珠2枚,近无柄。浆果近球形或卵球形,长6-7毫米,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繁殖方法

堆花小檗的种子采集时间为9月至翌年春天。将采集到的种子除去果皮和杂质后,放在室外晾晒,然后放入种子袋内置通风干燥处保存,期间注意防潮、防虫。种皮淡黄色,千粒质量7.9克,每克有126粒,净度96%;种子小麦粒状,一侧扁平,一侧隆起,长径3.1-3.9毫米,短径1.3-1.8毫米,种皮光滑,质地较坚硬。

堆花小檗的种子不存在长期休眠的特性,播种育苗的常规发芽率很高,平均为86%,发芽势也较高,5天开始发芽,15天左右出齐,故种子不需进行沙藏处理;但由于其种子细小,发芽后幼苗纤细,成苗速度较慢,一般1年生苗的高生长仅为10-15厘米,且发芽出土时需将种皮顶出土壤,故推荐采用温室内容器播种育苗,以利于控制播种深度并提供适宜的光、热、水条件,保证发芽出苗、培育壮苗、缩短成苗期限。

容器袋填充的土壤基质以透气性好、保性好、肥力足的耕作土为主,同时混以适量的磷肥和氮肥。将混合均匀的基质土用0.5厘米的筛网过筛后,装填容器袋。在播前15天,用2-3%的硫酸亚铁溶液消毒,并灌足底水。温室播种应做到适时早播,中国陇西的最佳播种时间为3月上、中旬。播种深度以0.5-1厘米为宜,每袋播种3-5粒,覆土采用已消毒的森林土。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出苗期每天喷水1-2次,保持温室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湿度适中。生长期可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适时浇水,经常保持苗床土壤湿润。

苗木出圃:温室容器育苗1年即可生产出株高20-30厘米,主根20厘米左右的合格苗。炼苗,将合格苗断根,从温室移置室外,以后7天要加强管理,增加遮阴和水分管理。炼苗15天后幼苗侧根发育明显,浇透水即可带容器苗造林。

病虫防治

在温室条件下,堆花小檗幼苗易感立枯病,叶片极易感白粉病,故应在出苗期每隔5天喷施1次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200-1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以有效防治幼苗立枯病和白粉病。

主要价值

堆花小檗兼具造林、观赏、食用等功能,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极高。是中国西北半干旱区水土保持造林的优良乡土野生灌木树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