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龙祠

龙祠

龙子祠泉在山西临汾市西南12.5公里姑射山麓。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镇、临汾两县汾西县地带。泉水泽润于民,后世封儿为康泽王,于池侧建祠祀奉,名曰康泽王庙,人称龙子祠。每年四月十五日有庙会,居民云集。祠前有清音亭,亭侧有云津桥。祠创建于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时又予补,现存山门、过殿、中殿、后殿等为清重修,祠内碑碣甚多。

历史

窑院这名很好理解。上古时候,临汾市曾是尧都区。尧部落不仅擅长农耕,而且精于制陶。因而翻开中国民间诸神的史料,尧和宁封子都是陶神。

尧的活动中心波及到这一带,这里也就陶窑林立。何况,姑射山中盛藏矸泥,是烧制陶器的最好原材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地陶窑林立理所当然。这种景观延展到了宋代,研究瓷器的专家不止一次为在这里捡拾起的瓷片亮眼、感动。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乏烧窑制瓮的风气,许多院落甚而就有陶窑。观瞻眼前,遥想当年,院中遍布陶窑,称窑院恰如其分。

不过,这龙祠的叫法令人颇费心思。

好长时间,我都以为龙祠就是龙子祠的简称。

这简称来自橛儿献身筑城的故事。他飞沙走石筑起了城墙,刘渊皇帝以为是妖人作乱派将士捉拿。

橛儿闻讯逃跑,逃到姑射山前眼看无路可走,扑倒在地变为一条银蛇向石缝钻去。

赶到的将领慌忙就砍,只斩断了尺余长的蛇尾,鲜血汩汩流出,流着流着,流成了山泉。

后人以为橛儿是真龙显身,为民送水,因而称此泉为龙子泉,还建造了龙子祠。后来,将龙子祠简称为龙祠。

窑院村也就这么改为龙祠村了。

传说

这样的易名似乎顺理成章,无懈可击。然而,走进龙祠,观览考察,就不免生疑。龙子泉出水还有另一个传说,即水母娘娘的故事。

水母娘娘是汾河东岸燕村人,嫁给河西为媳。她是个勤快媳妇,家里吃水都由她挑。

一日挑回一担水正要进院,有个马夫牵匹马过来讨水喝。自己喝饱不算,又饮马,一人一马,糟污了一担水。媳妇一点也不讨厌,和颜悦色地送他走好。

马夫走了几步,回头过来,将手中的马策交给媳妇说,将马鞭放进水瓮,没水了,往上一提水就满了。媳妇一试,当真水满瓮盈。

自此,省了挑水的劳苦。这才明白,那人不是凡人,莫非是马王爷行善送水?

有一日媳妇回了娘家,早晨起来正对窗梳头,婆家人慌慌忙忙来唤,家里发了大水。她一听就知道是马鞭惹了祸。

只怨自己没交代清楚,家人将马鞭抽出瓮来。急喘喘跑回家,只见清水从家中汩汩涌流出来,慌忙拾起蒲团扣在瓮上。

蒲团轻飘,压不住水,她一急就坐上去压住了,只有臀前一小块没压严还在出水。这股水就流成了一股清泉。

这个故事和晋祠泉的故事不无相似,村里人却传讲得极为认真,而且,多少年来十分敬重水母娘娘的娘家人。每年麦收前,龙祠逢一次集。集上人多,常常争抢地盘。

但是,只要报出是燕村人,当地人都会让出。这传说似乎真有来头的,这来头必然攻破了真龙献水的说法,如此一来,简单的村名复杂化了。

史记

其实并不复杂。《汉书·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法,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天地鬼蛇。”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也载:“匈奴俗,岁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戌日祭天神。”原来龙祠是刘渊皇帝带来的匈奴风俗、匈奴建筑。

那时,每年三次祭祀天神。现在,虽然历史远去了,祭祀远去了,但是祭祀场所留下了,这就是龙祠村。

启示

龙祠村收藏了远去的历史景观,站在村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鲜活的往事,和往事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资料

探寻帝尧围棋盘.临汾新闻网.2023-11-22

龙子祠泉.中国政府网.2023-11-22

龙子祠泉旅游.新浪旅游.2023-11-22

龙子祠泉.新浪旅游.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