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骧
曾骧是一位著名的果树专家,以其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和不懈的努力自学成才。他在果树栽培、果树抗寒生理学、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果树生长发育原理及调控技术、果树有机营养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和著述。
个人经历
早期经历
曾骧于1927年6月30日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曾兆璧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军队担任高级职务,但由于健康问题,抗战期间一直在家中休养,最终病逝。曾骧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这促使他从小培养了勤奋和坚忍的性格。尽管未完成中学学业,他曾短暂成为农业工人,随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园艺研究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迅速提升为技术助理员。
教育与职业
1948年底,曾骧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作为沈隽教授的科研助理。在他的帮助下,曾骧逐渐熟悉了果树园艺学,并获得了沈隽教授的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曾骧参与了北京市果树缺铁黄叶病的调查,并在教学方面做出了贡献。1952年,他被提升为助教,并在1955年开始为大学生授课。1960年,他晋升为讲师。然而,随着政治运动的兴起,他的事业发展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他仍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在1987年晋升为教授。
学术贡献
曾骧凭借自学能力,在50年代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俄语、日语和英语,并完成了大学果树园艺专业的所有课程。他对科研和教学充满热情,是中国果树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果树矮化密植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面的讲座深受听众喜爱。曾骧还积极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曾任北京果树学会秘书长,并参与编写了多本重要的果树学书籍。
科研成就
曾骧在果树抗寒性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他提出了果树幼树“冻害”实际上是“冻旱”或“生理干旱”的理论,并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华北、西北地区苹果、桃等树种的安全越冬技术。此外,他还推广了B9、B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并成功研制出“发枝素”,极大地推动了果树生产的进步。
社会影响
曾骧对中国果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果树科技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荣誉与奖项
曾骧的研究成果“发枝素—苹果定位发枝新技术研究”获得1992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入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科技新成果项目。
主要作品
曾骧的主要著作包括《果树栽培学》、《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果树生理学》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在果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为后来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逝世
曾骧于1993年2月6日在京逝世,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