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修的本义是修饰、辞的本义是言词,修辞则具有修饰言词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以达到修饰言词、提升表达效果的目的。前人总结出了63种修辞手法,共78小类。
修辞的意义
修辞,就是在符合语法规则的前提下,对说的话或写的文章进行修饰,使之表达得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辞与词不同,“辞”表达一个广泛的抽象内容,由集中约定的规则构成;而“词”表达一个既定的具体内容,由语音和语义构成。叙事时以语法为准,描写时以修辞为重。修辞可以增加文章的色彩、力度、形象和浓厚的气氛,使之铿锵跌宕。
大类介绍
63种修辞手法分别为:
比喻、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选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选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彦、排比、盐连、幕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外互。共计63种。
常用修辞
比喻
表示一两个事物之间相似而不同类,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本体是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喻词是用来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表示比喻关系的喻词,一般用“像、是、似、如、成为、变为”等。比喻可以分为明喻、借喻和隐喻。如果把歇后语的比喻算在内,就是4种了。
明喻
明喻就是打个比方。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两者的关系不太紧密,只表明两者有相似之处,会很明显地看出是一种比喻。
甲似乙,甲如乙,甲像乙,属拟比。
暗喻
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喻体和喻词也都出现,把喻体直接说成本体。喻体与本体两者的关系比明喻更为紧密。暗喻的喻词一般用“是、就是、就比、成为、变为、变成、当作”等。
甲是乙,甲成为乙,甲变成乙,属对比。
借喻
借喻不说出本体,而是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一般不需要喻词。虽然未说出本体,但本体已含在喻体之中,两者的关系更为紧密,已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更精练的比喻手法。
借喻,无本体,即无甲,直接用喻体,即用乙描述形象,揭本道理,乙即代替了甲,属替代。
歇后语比喻
大量的歇后语也用比喻,前一部分多半是借助比较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打比方,后一部分对这个事物作出解释、说明本意。比如,“茶壶里煮饺子一一有嘴倒不出来”“被窝的行头一一踢不高”“瘦驴子——局硬屎”等,分别比喻为不善表达的人、受环境限制发展不了的情况、本身不行硬逞能的现象。
比喻时应注意点
其一,分清明节喻、暗喻和借喻之间的区别:明喻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喻体“像”本体;暗喻的本体、喻体和喻词也都出现,喻体“是”本体;借喻的本体不出现,无喻词连接,喻体就直接“代替”了本体。
其二,喻体与本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又具有某种相似或相同之处,可以比喻。
其三,要用大家熟悉易懂的喻体去比喻大家生疏的深奥的本体。
其四,比喻要符合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还要符合公理,这样才能更贴切、更新颖,才能更准确、更鲜明和更生动。
其五,比喻要符合人性、物性或理性,注意人的自然需求和思想情感。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来代称它,即借用与甲事物相关的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的名称。如:“园丁”代替“教师”、“诸葛亮”代替“智多识广的人”。“借代”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比喻中的“借喻”在形式上相似,都是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本体都不出现。可是,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相关性与相似性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两者在作用上也不同。“借代”突出喻体的特征,用喻体“代替”本体,其重点在于指称,作用是“替代”,两者已成为一体,关系更为紧密。
借代使用注意点
其一,选择人物的突出特征、事物的突出部分、问题的相关性或泛指的现象替代,比如借代“菩萨”或“南霸天”,前者的本体肯定是慈善的,后者的本体肯定是恶毒的。
其二,借体所指的本体一定要明确,上下文要有所交代。
其三,选择的借体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思想性,或褒或贬要界限分明。
比拟
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修辞形式。就是根据现象把物比拟为人或把人比拟为物来写。被比拟的人或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吴刚捧出桂花酒”中的“我”和“君”是本体,“杨柳”是拟体,“吴刚”是拟体。“比拟”会给读者开拓一个新的意境、展现想象的空间、体味新的内涵,不仅能产生鲜明的印象,也会滋生出强烈的情感,善意显露倍感亲切,或丑态毕露倍感厌恶,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比拟与比喻
“比拟”与“比喻”也有异同点,两者虽然都是两个事物相比,而比拟的重点在“拟”,把此事物当作彼事物,彼此浑然一体,比如“母亲祖国”,指祖国就是母亲,是拟人的拟;而比喻的重点在“喻”,两个事物一主一从,“祖国像母亲”,是把祖国比作母亲,是喻。
比拟时应注意点
其一,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与人物的心情、性格特点相一致,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环境和气氛相协调。还必须符合事物的特点,符合所要描写的环境和气氛。
其二,比拟的人物或事物,在性格、动作和形态等方面应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其三,情感强烈时才可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段,否则会有矫揉造作之嫌。
对偶
是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不完全相等,意义相关或相近,上下联并列句相对,这种短语或句子的辞格称为对偶。对偶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正对的内容相近,反对的内容相反,串对的内容相关。
正对
“正对”的上下联,出句和对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相同或相近意义的事理。比如,上联“新事、奇事、有趣事,事事激动”,下联“歌声、乐声、锣鼓声,声声悦耳”,两者相对,意义相近。借“正对”形式映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新的事物、奇特的事物、有趣的事物不断出现,人们激动地唱起歌,奏起乐,打起锣鼓欢庆着。通过上联的内容映衬出了下联相关的含义。
反对
“反对”的上下联,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反或相对立。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语)。
串对
“串对”的上下联,在意义上有连贯的关系,一顺而下的连续对偶,也叫“流水对”。此外,还有因果关系和条件上的转折关系。比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以上是毛泽东语),上联的条件是千钧棒,下联转折到澄清万里埃上,有什么条件就可能有什么结果。
对偶修辞应注意点
结构要相同,字数要相等,内容要相关,句子要对称,声韵要协调,逻辑要严谨,做到这“六个要”即可。
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用与本义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有两种类型:以“正”当“反”或以“反”当“正”。
以正当反
“以正当反”就是用正面的词语表达相反的意思。如:平常有人如果做了超出自己范围的错事时,别人在讽刺他时也可能说:“你真行啊!你的胆子不小啊!竟做出这等损事来。”这就是以正当反的反语。
以反当正
“以反当正”就是负面的事情用正面的词语表达,“以正当反”的反语,往往是主体用正面的语言讽刺负面的事物;“以反当正”的反语,往往是主体站在错误的立场上,用正面词语美化自己或掩盖自己携反语具有幽默、含蓄和诙谐的特点。一反一正的反差更有味道,情感强烈,寓意丰富。
反语针对性明确,一般用于揭露、讽刺或赞扬,“以反当正”负面的东西容易被掩盖,“以正当反”正面的可以使文章增添不少情趣。
排比
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并列句,表达相近或相关内容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要求句式规整,排列得当,节奏分明,逻辑严谨,语义明确,语音和谐,语气统一,句句强势。
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是:排比的构成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字数没有严格的要求,而对偶只限两项,字数必须相等。
双关
双关,就是一句话包含内外两种意思,内在的是本意,外在的是虚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谐音与语义合用双关三种。
双关修辞的用意就是指桑骂槐,一语双雕,外虚内实,既含而不露又能让对方品出本意的滋味来,可谓寓意深远。双关与借喻不同,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而表达的却是本体,喻体与本体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而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句子,表达内外两种意思。
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借助语法的不同含义而构成的双关。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谐音与语义双关
谐音与语义双关两者合用的表达更丰富。
夸张
是为了强调或突出人物或事物,根据某些特征,作以艺术上的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写。古人常常在诗句中采用夸张描写,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扩大或缩小的描写都是夸张。
夸张描写应注意点
其一,要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不能脱离现有的或偏离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起不到合情合理的渲染,会显得平淡无味甚至可能出现笑话。
其二,夸张要明确、显豁、准确,不能毫无根据地夸大或缩小。
其三,夸张往往也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意涵要具有一致性,不能互相抵触。调研报告中的内容和情节不允许夸张。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叫对比。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对比两种。通过对比,可以比出好与坏、优与劣、真与假、大与小、快与慢、美与丑、善与恶,对比出的反差就更能凸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对比与对偶不同,对偶在形式上是对称的,字数相等,而对比要求对比的事物类别具有可比性,不考虑外在形式或字数。
(一)两体对比就是两个地区、两个行业、两种问题的对比。
(二)一体对比就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种事物不同方面进行的对比。
一般情况下,两体对比多显出事物的外在形态,一体对比多揭示出事物的内在形态。
层递
按事物性状的大小、轻重、快慢、深浅和远近等差异,逐层逐层地排比,或递加或递减来描述事物、说明道理,这种修辞格叫“层递”。层递辞格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比式层递;一种是反复式层递。
排比式层递
利用排比方式进行“层递”。如“我们不仅能生产自行车、生产汽车,还能生产飞机、生产飞船,在太空中翱翔”,这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层递。层递方式经常与排比结合起来发挥层递的作用。
层递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的等次性,不考虑语言结构。而排比的基本特点却要求语言结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排迭,在内容上不要求等次关系,具有平列性,层递排比除具有层递排迭特点外,其他与排比辞格一样,语言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层层递进深入。
反复式层递
反复使用一种句型进行层递。
比物
就是人或由人引发的事物与之进行对比,这种修辞方式叫“比物”。比如“父母的恩情’比’海深”“建设四化的信念'比’磐石还坚固”。父母是人,“信念”是人引发的事物,“海”和“磐石”都是物。这是人与物或由人引发的事物之间的对比。
比物与比喻
比物与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和比较有共同之处,即它们各自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关系。不过,它们各自都有明显的差别:
比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对比,虽然也如同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借喻那样,甲像乙、甲是乙、甲代替乙,但比较的目的和效果不像明喻、暗喻和借喻那样落在形象上或道理上,而是落在具体事物上、落在水平的高低上,对比之后比物的位置才能固定,而明喻、暗喻、借喻和比物,在喻前或比前的位置已经固定。
连物
也有人叫“粘连”。就是选用的动词,粘连出某种形象或某个道理来。具体做法是,利用前后句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以连带的方式,再用于乙事物,从而引申出另一种含义。比如,“寒冷可以冻僵我的肉体,但冻不僵我的共产主义信念”。甲事物是“肉体”,乙事物是“信念”,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冻”,以连带方式再用于乙事物时,就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信念”。
一般情况下,甲事物为本义,是具体的,要放在前边;乙事物为引申事物,是抽象的,要放在后边。连物修辞在字面联系上要服从内容,甲乙两事物必须有内在的联系,甲事物是事物的根据和条件,乙事物只有引申甲事物的含义才能得到确切地深刻地表达。
两种粘连形式
(一)全式粘连全式粘连也可叫“句句粘连”。比如“在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我国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道道的技术难关,攻克出一批批高科技产品,攻克出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攻克出一个科技强国!”动词“攻克”本来是用于甲事物的“技术难关”上,在这里顺势粘连在乙事物的“产品”“中国”“强国”使上,使搭配的动宾结构在超语言常规用法下粘连起来,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此例的动词“攻克”句句粘连。
(二)略式粘连略式粘连也可叫作“省略粘连”。比如,“战士们舍己救人的壮举不仅使我(感动),也使千千万万的人感动!”括号里的“感动”已被省略掉了,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设问
以设问形式表达意思,然后自答或不答而留给读者去理解的修辞方式。设问修辞,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易于激发情绪,使文章的语言富于波澜,增强气势,还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设问幽默、诙谐、风趣,起到了讽刺或挖苦的作用。
设问类型
即正问和反问,还有倒问和侧问两种。不论什么方式的设问,都是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还有边问边答、即问即答、先问缓答或光问不答的。
正问
“正问”是针对或面对事物本身的问句,一般是直问或对问。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事物,都从正面直接发问,多数是边问边答或先问缓答或光问不答,正问比较严肃庄重。
反问
“反问”是针对事物的正面或负面内容进行反问,或反过来问自己,即反其义而问之。多用于议论说理中的反语、质问或驳斥。如果由负面的事物引发的问句,多带有一种情绪上的因素,反问意味着讽刺或挖苦。
倒问
“倒问”是一种程序上的反问,即答案在前,问句在后,针对事物的客观存在或性质,通过问句作以结论性的认定,因为答案已在问句前就已经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了,再以问句形式加以肯定或否肯,即先述后问或先答后问。
侧问
“侧问”不从事物的正面或不直接针对事物本身而问,是从事物的侧面或间接地针对事物提出的问句。这类问句有时旁敲侧击或借事提问,情绪比较平稳。
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式。
反复与排比和层递反复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句子的并列关系,但反复侧重于词语的重复,而排比却侧重于句子结构和字数的对等,层递反复的内容是由小到大的递进*反复的词语或句子要简练、抓住重心、铿锵有力,避免平淡消极的反复。有时,反复和排比还可结合起来应用。
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无其他任何成分。比如“冲!冲!冲!冲在队伍的最前头”。“干!干!干!要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祖祖辈辈、祖祖辈辈地干下去。
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中间夹有其他的成分。比如“风雪一天比一天大,可干劲却一天比一天猛!”
婉曲
婉曲也叫“委婉”。凡不愿或不便直接说出来的事物,故意用委婉含蓄的话来表达意思,借用与本事物相关的同义词语,曲折表达意思的修辞方式叫婉曲。
曲语
“曲语”不直接说出本意,只说与本意有影射作用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婉言
“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用含混闪烁的话语表达,既能使本意模糊又能给人隐隐约约的暗示。“婉曲”与“借喻”和双关有某些相似性,它们都不直接说出本体或本意。婉曲常常利用借喻,选择形象的词语含蓄地表达本意;而借喻是利用一个形象的事物替代要表达的事物;双关是一语可以有两种理解,它们中的一种是表面的字义,另一种是暗含的哲理或生活意义。有时也能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连用或混用多种修辞方式,综合表达一种意思。
映衬
用类似的、相异的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凸显主体事物,这种辞格叫“映衬”。修辞方式是,由景衬人,由景的状态衬托出人的思想感情。“映衬”修辞要注意的是,写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要主次分明。
正衬
“正衬”就是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用风和日丽的景物,映衬人物的心理。
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形成一种反差,这种反差加深了感受。
回环
“回环”就是用词语的中心内容,循环往复地说明一个或两个相关的道理。
顶真
“顶真”是用上一句话的结尾词做下一句的开头词,使前后句的首尾重复,上递下衔。比如,“发展科技,科技进步了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仿词
为了改变词义,用更换已有词语中的语素造仿出新的词语,这种修辞方式叫“仿词”。仿词赋予的新意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幽默感和讽刺效果。有时一词一仿,有时一词多仿,但要通俗直白,一听就懂,不能含蓄。
音仿
“音仿”就是用同音或似音的语素替换已有的语素。比如,“冰天雪地与兵天血滴”“不值一文与不只一闻”“斗胆与抖掉”“一心一意与依心移异”等。音仿改变了词义。
义仿
“义仿”就是用反义或近义的语素替换已有的语素。
修辞规则
修辞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追求什么效果,其次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再次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修辞与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修辞有所依赖的必备条件。
修辞要以语法为前提、语义气为根据、考虑语音特点、符合语境、适应不同表达对象、适应不同对象性质、适应不同词性、适应不同表达程度、语体必须适应文体要求和辞格可以连用、兼用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