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殊山

文殊山

文殊山原名嘉峪山,是祁连山脉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峰峦叠列,巍峨险峻,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蜿蜒,盘卧于肃州城西南三十里。山有石峡,峡中有峪,风景优美。山上松柏蔽日,野花飘香;峪中泉水粼粼,鸟雀喧鸣。山上山下寺庙建筑360余座,70余院,石室洞窟18处。自公元四世纪中叶开创以来,迄今约一千六百余年,是河西九大石窟寺之一。建筑多在奇峰异峦之上,雄壮玄妙,蔚为南山佳景。素有“千佛庵”之称。

简介

据传,文殊山是文殊菩萨显圣于此而得名。文殊寺庙因索南嘉措索南嘉措游历讲法途经此处,见神光现于长空,文殊菩萨金光闪闪,骑狮而行,逶迤而去,便在此处住了三个月,后酒泉市民众在此修建了文殊寺,重塑了文殊菩萨金身,供人们膜拜。从此,这里游人云集,香客络绎不绝。后经人们的不断增修,逐渐成为了佛、道两家分域修炼聚会之所,善男信女云集朝拜之地。因当年三世达赖重修文殊寺,在四月初一至初八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安神仪式,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的文殊山都有佛、道盛会,肃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嘉峪关市、玉门、金塔县、高台、张掖市等地四乡八堡、山泽草原、各族教会堂的人们,纷涌而来,烧香求佛、攀道布施、算命了愿、逛庙游玩,盛极一时。时值初春时节,山坡上已披上了绿色的锦缎,各寺焚香之烟雾从雕花窗中缭绕而出,烟雾笼罩住庙宇腰身,微风吹动寺院顶角的风铃,叮口当脆响,真是“春风吹动银铃铃,玉盘撒下金豆豆”。真如身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故人们称之为“赶庙会”。有诗曰:塞上暮春天气晴,红桃绿柳正相迎;城西脚步城南路,远足文殊菩萨结伴行。又云:如云游客趁春晴,高毂牛车款款行;戈壁茫茫行欲尽,红山一抹眼前横。每年四月八游文殊山、浪庙会已成为祁丰人以及酒泉嘉峪关市等地游客约定俗成的习俗。是日商贸摊贩占地搭棚,进行买卖,小吃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秦腔、晋腔,高搭戏台各展风采,地摊艺人徐徐演唱,百戏杂耍各显其能,热闹非凡。从初一到十五整整半月,文殊山庙会才算落下帷幕,恢复往常的平静。

人文历史

文殊山的寺、庙、庵、观最早修建于南北朝时期,后历经隋、唐、西夏、元、明、清,各代不断增修,逐渐形成完整的古建筑群落。兴盛时,寺庙三百,石窟百余,后经岁月的沧桑侵蚀,寺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石窟只剩千佛洞、万佛洞和古佛洞。从保存下来和今人重新修缮的石窟寺院建筑,仍然能看到它当年壮丽玄妙的缩影。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洞

千佛洞坐落于前山半山腰,开凿于十六国前期,为中心柱式窟,窟檐为清末重建。窟宽3.94米,深3.872米,高3.64米,窟口高1.63米。窟内为方塔形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分两层开造像,每龛内塑一佛,龛外两侧各塑肋侍菩萨。四壁不开龛,窟顶围绕中心柱彩绘伎乐飞天。她们有的手持供物,有的奏乐飞舞,形态生动美丽,轻盈地翱翔在蓝天与鲜花之中。这些壁画乃北凉时期所绘,形象与莫高窟268窟北凉飞天相近。

万佛洞坐落在千佛洞北侧,窟形与千佛洞基本一致,窟宽3.55米,深3.8米,高3.7米,中心柱四面也分两层开龛。每龛内塑一佛二菩萨。这些壁画除个别为元代所绘外,绝大部分为西夏重新制作。

窟内北壁绘观音,周围是千佛;东壁为“弥勒菩萨经变”图,乃西夏壁画代表作;西壁是经变故事。三壁下方彩绘的都是佛本生故事画。整个壁画气势宏大,画风严谨而潇洒,是西夏壁画中的精品。

文殊山,除了这些山峡林泉、寺庙石窟,还可以到山下去感受藏、裕固族、蒙古等少数民族风情。此外,如游客意犹未尽的话,还可以到自然景观“怪坡”和“大火烧”去看一看。

怪坡

地处文殊山西南16公里,属山川凹形地带。其地形因视力错觉造成了水往坡上流的奇现。在山坡上,机动车上坡踩刹车,下坡时必须加油门。2002年,酒泉市电视台记者闻讯专门驱车到此,将车停到坡地,松开手刹,人皆下车,空车自动向上坡缓慢滑行直至坡顶,令人叹为观止。

大火烧

距“怪坡”西南约20公里。这里的天然植被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其花草林木奇异瑰丽,气习凉爽怡人,是亲近自然,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好之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