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斑点马鲛

斑点马鲛

斑点马鲛(学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俗名马鲛,又称印度太平洋马鲛、斑点西班牙马鲛。属于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斑点马鲛体重可达45公斤(99磅),是一种强悍的斗士,有时被发现在被钩住时会跳出水面。腹鳍间的突起小而两裂,泳鳔不存在,身体完全地覆盖着小鳞片,侧线有在前三分之一中背面而且腹地延伸的许多附加的分支,对于尾柄弯曲下来,侧边银白色与圆深褐色的斑点的几排散布于大约三不规则的列沿着侧线,第一背鳍薄膜黑色,背鳍硬棘15-18枚;背鳍软条18-24枚;臀鳍软条19-23枚;脊椎骨47-52个,体长可达76厘米。是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ⅪⅤ~XV,20~21,小鳍7~8;臀鳍21~22,小鳍7~8,胸鳍20,腹鳍I-5,尾鳍20。鳃耙3~4+9~11。

叉长为体高4.1~5.0倍,为头长4.4~5.0倍。头长为吻长3.0~3.7倍,为眼径5.2~5.9倍。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浅弧形,以第二背鳍起点处最高,向后渐细,尾柄细,两侧在尾鳍基部各具3条隆起嵴,中央嵴较长而高,其余2嵴短而低。头中大,头长约与体高相等,前端钝尖,头背圆突。吻尖长,长约为眼径1.7~1.9倍。眼中大,上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眶前骨窄。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紧位于眼前缘。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为眶前骨遮盖,后端圆钝,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各具牙一行,牙强大,侧扁,三角形,8~9枚,排列稀疏,上颌牙较下颌牙小;犁骨、腭骨具细绒毛状牙。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无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短小,最长鳃耙为眼径l/3。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被细圆鳞,易脱落,侧线鳞较大,明显,腹侧大部分裸露无鳞,鳃盖部分被细鳞。侧线完全,无分支,沿背侧微呈波状延伸,伸达尾鳍基。

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三及第四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渐短,各鳍棘平卧时可收折于背沟中,第二背鳍稍小,紧位于第一背鳍后方,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后方具7~8个分离小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起点的后下方,后方具7~8个分离小鳍。胸鳍较宽,略呈镰形。腹鳍短小,位于胸鳍基底下方稍后。尾鳍深叉形。

头及体背侧蓝黑色,腹部银灰色。体侧沿侧线上下具2~3行不规则黑色斑点,尾部斑点不明显。两背鳍黑色,腹鳍、臀鳍黄色,胸鳍淡黄色,尾鳍灰褐色。

分布范围

斑点马鲛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半岛、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特兰克巴尔。

栖息环境

斑点马鲛栖息在深度15-200米的沿海水质混浊水域。

生活习性

斑点马鲛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性凶猛,会进行回游,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亚门墨鱼目等为食。

经济价值与文化

斑点马鲛是一种受欢迎的游戏鱼,尤其在印度次大陆国家中很受欢迎,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由于其强悍的斗志和有时会跳出水面的行为,它成为了游钓爱好者的热门目标。在不同地区,斑点马鲛有着各自的地方名称和烹方式,反映了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印度,这种鱼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还因其在市场上的高价而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它的肉质细腻,适合多种烹饪方法,包括烤、煎和制作咖喱。此外,斑点马鲛还被用于制作鱼酱,作为一种传统的调味品,增添食物的风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Scomberomorus guttatus .COL.2024-07-29

Scomberomorus guttatus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9

Indo-Pacific King Mackerel.IUCN.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