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翁闹

翁闹

翁闹(1908年—1937年),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作家。生于台湾彰化,台中师范学校 毕业,执教于台中公学校,后留学日本大学。曾参加过张文环、巫水福、吴坤煌、苏维熊等组织的台湾艺术研究会,具有反帝反封建意识,敏锐捕捉现实世界的复杂 现象,擅于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在台湾文坛颇有影响。一生著述甚丰,以小说为主,有《残雪》、《青春钟》、《天亮前的恋爱故事》等。1940年病逝于东京

个人概述

翁闹,诗人,小说家。公元1908年左右出生于彰化社头的农家子弟,与吴坤煌、杨逸舟及吴天赏都是台中师范第一届毕业的同学。服务期满后,于1934年赴日本东京留学,仅在一所私立学校短暂挂名后,即成为“在东京苦修流浪的文艺人”。

翁闹喜欢追求日本女性,看不起台湾女性,在台湾任教员时如是,到了日本依然如此,他对日本女性幻想的美感,不断地为他自己惹出祸端。翁闹终至穷苦无着,典当完书籍,又当掉衣服、被单,“冬天气候奇冷,翁闹睡在乱七八糟的报纸堆里,就这样冻死了。”死时二十八岁。

作品出现文坛的时间,不过是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的三两年间,真像是文学界的一道幻影。他会经在《福尔摩沙》的创刊号上发表一首诗——《寄淡水海边》。这首诗应是翁闹最早的作品,在淡淡的怀乡恋旧之情外,最主要的还是在纪念一段昔日的恋情,往日的爱人,十六岁就被迫进入烟花巷里。这样的文学基调,贯串了翁闹日后的作品。他的作品,大都集中发表于《台湾文艺》和《台湾新文学》,著名的小说有《戆伯仔》、《残雪》、《罗汉脚》等,收入《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及《台湾作家全集》、《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集》。

创作风格

多位日据时代作家的回忆都说,翁闹曾以《戆伯仔》一作获得《改造》杂志的创作悬赏入选佳作,经查《改造》并无是项记录,恐是记忆有误。不过,《戆伯仔》仍是广受传诵的佳作。“戆伯仔”甚至和他的一家人,都是不被命运之神照顾的农村小人物,他们在殖民统治下,虽然卖力、用心地生活,仍然饱受贫穷、病痛的折腾,一家人没有一个是健康的,年老的母亲患有砂眼,每天扒竹叶、照顾猪,戆伯仔的砂眼已经溃烂了,种香蕉菠萝都卖不了好价钱,弟弟有疟疾,弟媳妇在瓦窟做工,却被遣散。这些认真生活的农民,最终的结局被暗示为路倒荒山。描写殖民地时代农民因苦而绝望的生活,翁闹并未特别强调它的悲苦,反而只勾勒它荒谬的一面,另有一种挖苦人的味道,这大概就是翁闹式的浪漫吧!

另外一篇名作《罗汉脚》也相同。这篇小说围绕在“员林”和“圆篮”的谐音趣味上,从一个略具懵懂性质的小男孩身上,把一个不得爹娘疼爱,不受命运眷顾的农家小孩的遭遇,以滑稽有趣的笔调写出来,刻意避开那令人心酸的现实,却以小男孩遭车祸辗断腿,需送“员林”就医,终使这小小罗汉脚了解“圆篮”怎么装得下胖绅士的疑惑作结。凸显了翁闹有意借此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从不同的方向去洞达人生。翁闹的作品,有淡淡的乡土情,却不做捍卫乡土的斗士,故事也都取材于下阶层的小人物,却不做他们的代言人,刻意使自己没有土地与人民的负担,在日据时代文坛独树一格,刘捷说他是“为艺术而艺术”,走的路线是“纯文艺新感觉派”。的确,翁闹对人事观察刻画的敏锐,注重心理分析,在显示他对现代小说的技法,颇具心得。

人物评价

翁闹是台湾新文学的异端,他的行事风格与艺术手法与当时的作家截然不同,翁闹写作小说,并非全为了忠实呈现客观的外在世界,他从事的是内省的思考与探索,他所重视和追求的理想境地是艺术手法的提升。换言之,翁闹的小说世界就是他的内心世界。文学以外的现实世界,对他而言,彷佛是不存在的。面对这位传奇人物,他的朋友刘捷说是“幻影之人”、杨逸舟则叹为“夭折的俊才”。

参考资料

国家数字文化网.www.ndcnc.gov.cn.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