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又称体育运动社会学,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又称体育运动社会学。
起源与发展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社会学创始人之一H.斯宾塞就探讨过体育的教育问题。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论述过清教徒对体育运动的兴趣;G.齐美尔也曾以体育竞赛来揭示人的社会化,并把它视为冲突中的一个统一因素。现代体育社会学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一般认为,德国学者H.里塞和美国学者F.罗德是该学科的开拓者。1912年里塞出版了《运动社会学》,第一次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考察。罗德于1937年发表了《体育社会学》。初期的体育社会学侧重研究竞技、体育团体、大学体育运动、观众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波兰、日本、苏联、芬兰等国的学者对体育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社会学研究。1956年罗德等人发表的《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一书被国际体育理论界公认为首创性著作。1964年 6月,由国际社会学学会倡议,在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日内瓦工作会议上,正式成立国际体育运动社会学委员会。它每年都举行年会,就有关体育运动的社会学问题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工作内容有:①组织世界性学术讨论会;②举办研究班;③与社会学界共同举办有关体育社会学的会议;④开展国际合作的科学研究活动;⑤创办期刊。主要刊物有《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和《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公报》。此后不久,被国际社会学学会接纳为会员,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体育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也开始从分散进入国际合作时期。
当代美国大部分体育院系都开设体育社会学课程,有的院校还可颁授博士学位。重视发挥教学优势,以推动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是西方许多国家的共同特点。苏联的体育社会学着重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性质;作为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研究对象与内容 体育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体育这一社会亚系统诸因素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研究体育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作用机制。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体育运动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为制订和实施体育工作的战略、政策、组织和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体育运动如何独自成为一个社会系统及其发展方向;现代体育运动高度竞技化、大众化、科学化、商业化的特点及体育运动中各种群体的性质与功能等。②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体育运动在丰富文化生活、发挥教育功能、实现人的社会化和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个性形成的关系;体育运动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和国际交往的关系;现代社会中影响体育运动的各种社会因素;体育运动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③大众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与发展方向;闲暇与体育运动;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不同职业、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个人和群体对体育的不同社会需求;老年体育与伤残人体育的组织和发展;观众问题等。④竞技运动的社会性质与特点。竞技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产生”冠军、优胜者为目标而进行的献身性运动,而不是以增强体质为直接目的的健身性锻炼,在性质与方向上区别于大众体育。在这一领域着重研究:竞技运动的社会背景、目标、道德、结构、体制、功能,与大众体育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的关系;竞技运动成绩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对竞技运动成绩的影响;培训运动员的社会标准与社会网络;职业运动员的性质、机能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观众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等。
体育社会学在中国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后,在国内的一些体育运动刊物上陆续发表了有关体育社会学的论文。1984和1985年,先后在泉州市和永安市举行的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近20篇关于体育社会学论文。1987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有计划地加强体育社会学研究”。同年,在苏州市举行了体育社会学学术讨论会。中国体育社会学着重研究的课题有:体育运动的社会需求;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群众体育和竞技运动的战略、目标、体制、政策和管理;小城镇体育运动的特点与趋势;体育群体探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