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得雷德玫瑰鹦鹉

阿得雷德玫瑰鹦鹉

阿得雷德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adelaidae)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鸟体为由浅到深的橘红色;前额、鸟喙和眼睛之间、头顶为橘红;头部两侧和颈部为橘黄;脸颊为蓝紫色;腹部和胸部为黄色或是偏浅至橘红;颈部和背部黑色,每片羽毛均带有橄榄黄和深橘红的滚边。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手机、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澳洲南部。

外形特征

阿得雷德玫瑰鹦鹉体长35 - 36 cm,曾经是深红玫瑰鹦鹉亚种,后独立为一个物种。鸟体为由浅到深的橘红色;前额、鸟喙和眼睛之间、头顶为橘红;头部两侧和颈部为橘黄;脸颊为蓝紫色;腹部和胸部为黄色或是偏浅橘红;颈部和背部黑色,每片羽毛均带有橄榄黄和深橘红的滚边;背部下方橄榄黄,到尾巴上方覆羽渐渐变为橘黄色,并带有橘红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和外侧中间覆羽为亮蓝色,次要覆羽浅蓝;次要飞行羽、外侧主要飞行羽的小覆羽、翅膀内侧覆羽为深蓝;上方尾羽中间为深蓝紫色,底色为深绿。尾羽外侧为深蓝,并带有浅蓝滚边和羽尖;鸟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雌鸟体型比较小,颜色偏橘色,翅膀内侧的浅色条纹偶尔会显现出来,鸟喙较细窄。幼鸟的羽色以橄榄绿为主,除了前额、头顶、脸颊上方、喉咙、部分胸部上方、大腿、尾巴内侧覆羽以外皆为橄榄绿;翅膀内侧覆羽、次要飞行羽覆羽为深橄榄绿;翅膀内侧覆羽为深蓝色;尾羽内侧浅灰蓝色,翅膀内侧带有些浅色条纹,幼鸟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羽色。

栖息环境

阿得雷德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树木茂密的山谷、沿着河流的狭长森林、热带草原、农耕区和果园;有时候会在阿得雷德市郊区的公园和花园出没。

生活习性

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4到5只左右的小群体;在繁殖季节后,幼鸟们会组成一个群体过着四处游牧的生活;它们生性相当活泼,并不怕人,可以在有限的距离内接近;时常在高大的树木上觅食,或是在地面的水坑饮水;在某些地点它们会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它们飞行时翅膀拍动的相当急速,成波浪状,会伴随尖锐刺耳的鸣叫,很类似深红玫瑰鹦鹉

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由于时常前往农耕区觅食,尤其是当地的樱桃园和谷类作物是它们的最爱,因此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得亚南部的弗林德斯山脉南部。从南澳崇高山脉(Mount Lofty Ranges)到菲尔半岛(Fleurieu Peninsula)。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 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枚卵,孵化期约21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

繁殖难度不高,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雄鸟会追着雌鸟跑,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厘米),一窝产5-8枚卵,孵化期约21天,幼鸟约在35天左右时羽毛长成。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