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彰
吴健彰(1791年-1866年),名天显,号道普,小名阿爽,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前山翠微人(今香洲区翠微村)。早年在广州十三行充当仆役,后积累资金,与外商贸易,逐渐致富。他在广州市开设了同顺行,成为十三行行商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吴健彰携巨款到上海市,从事鸦片走私与茶叶贸易,与上海怡和、旗昌、宝顺三家大洋行联系密切,业务不断拓展。吴健彰积累巨资后,不断纳钱捐官,由监生、五品衔至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授予候补道。
人物经历
广州时期
吴健彰出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早年以贩鸡为生,后进入广州的洋行打工,充当仆役。由于他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更学得英语流利,故颇受洋商器重。他遂积累资金,与外商贸易,逐渐致富。道光十二年(1832),41岁的吴健彰在今仁济西路以南至西二马路以北一带的宝顺大街开设了同顺行,身于十三行行商之列。
官场生涯
道光二十八年(1848)参与查办“青浦教案”后,吴健彰因与洋人有“水乳之合”,被清廷认为是“通夷之才”,升任护理苏松太道。不久,更实授为苏松太道(即上海道)兼江海关监督。其时,正值英、美、法等国不断扩大南京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压迫清政府在上海建立并扩大租界。吴健彰参与或主持谈判,屈服于列强的压力,使半殖民地化的租界制度在上海确立。并推及至全国各通商口岸。为镇压太平天国与小刀会起义,取得饷源,清廷授权兼任江海关监督的吴健彰于咸丰四年(1854)夏与英、美、法领事谈判,拱手出让海关主权,将海关和关员置于英、美、法三国领事管辖之下,此一半殖民地海关税务司制度又从上海推及全国通商口岸。
晚年生活
咸丰九年(1859年),吴健彰告病还乡,营造占地17亩的棣园,同时捐地225亩置义田,并出资铺筑宽2米、长2000余米的翠微石板街 。1866年(同治五年)7月在家乡病卒。
人物影响
回乡后,吴健彰广置田地,将翠微街道“悉铺以石”,修起两米来宽、长两三公里的石板路。据翠微村《吴氏族谱》记载,吴健彰回到家乡后曾捐地225亩,重修族谱,广置“义田”、“恤孤寡”,甚至“闻河南省灾荒,即捐二万二千两济赈灾民”。在当时村民眼里,吴健彰是个造福桑梓的“大善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