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寺
北京宝藏寺在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办事处辖域,金山山麓,董四墓村西北1公里,寺东南距佛香阁3公里。寺由西域僧人道深于明宣德初所建。
简介
宣德九年(1434年)道深与陕西省总兵王贵共力修,建玉华灌顶、双涧浣心、南岭耕云等八景。
金山宝藏寺,除《畿辅通志》、《顺天府志》、《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宝藏寺的一些情况外,其他史书中基本没有记载,但是《皇帝敕赐金山宝藏禅寺记》、《修建金山宝藏寺碑记》、《重修金山宝藏寺记》、《重修金山宝藏寺碑铭》、《宝藏寺碑》、《宝藏寺碑》这些金石拓片不仅记载了金山宝藏寺的历史沿革,而且还记载了当时维修时的情况及其规模等等,为研究金山宝藏寺提供了新的真实性材料。
概述
史书记载
宝藏寺,又叫金山宝藏寺,位于海淀区海淀镇董四墓村西北的金山上。宝藏寺,原名苍雪庵。其创建年代,史书记载不一。
据康熙帝四十七年(1708)所撰的《修建金山宝藏寺碑记》记载宝藏寺创建明永乐九年(1411),“上有金山宝藏寺,创于明永乐九年”。
⑴清代吴长元所撰《宸垣识略》却记载宝藏寺是正统年间建立的,“宝藏寺,明正统建,本朝重修。”⑵清人于敏中认为宝藏寺建于正统四年。“寺系正统四年,为西域僧道深建。”⑶《光绪顺天府志》则认为宝藏寺建于宣德九年(1434),“宣德九年,掌御马监王贵修为西域僧道深建。”⑷
据《皇帝敕赐金山宝藏禅寺记》记载,明正统三年(1438),道深和尚主持重修苍雪庵,皇帝赐名为“宝藏禅寺”。
道深,西域僧人,永乐十九年(1421)随宣慰使杨升进贡来朝北京市,得到了朱棣的奖赏,因而得从‘灌顶广善大国师’智光学习西天佛法。“永乐十九年,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郡侯杨升携余进贡,来朝北京,蒙太宗文皇帝赏賫褒重,由是得从‘灌顶广善大国师’智光受灌顶戒学西天梵书字义。”“今皇帝圣旨赐作宝藏禅寺,着令礼部钦除道深住持讲经常川,开示僧俗不许诸人故事生事侮辱欺凌。”⑸
这次重修后的宝藏寺异常壮观,“殿宇楼阁五座,廊堂屋舍三十五间,亭室五处,山门三间,远门一座,石案矮墙周围四里栽小松树十千,时果五千间……可谓壮观。”宝藏八景名列当时北京市佛教胜景之最。
第一景玉华灌顶,是从金山区上引水到宝藏寺的正殿,当间砌方池为“灌顶玉华池”,上人高士每次灌沐后,显得异常精神。“泉自主山右出,引至正殿石砌方池,曰为‘灌顶玉华池’,上人高士,每得灌沐清神,名‘玉华灌顶’。”第二景劫石谈经。
从玉华池引水至方丈室后,又筑一池为‘璧月池’,池上建起能住的秘密大宝楼阁,在离大宝楼东边十几步有大劫石,可坐二三十人,上游谈经室三间,道深曾与众上人在那里说佛法。“从玉华池石槽曲尺顺东引水穿廊,直至方丈之后,又砌一池,为‘璧月池’,池上建一善住秘密大宝楼阁,中莫十佛之师新袭,宣慰使杨炯与同前都指挥某等鼎造,彼阁之东去十数步有大劫石,可坐一二十人,上有谈经室三间,菩萨戒弟子谭真、师报、姜权、廖□等造,而余与众上人常说显密法义于中,名曰‘劫石谈经’。”第三景孤入定,“主山西阿半里许,孤巗幽峻,缚一蓬茨,余时禅隙其间,曰‘孤巗入定’。”第四景、双涧浣心;“正在山口两条岐涧之上有亭翼然,为澣心亭,往来士客皆得休涤乎中,名曰‘双涧浣心’。”第五景、南岭耕耘,“南手有山数亩,向阳肥壮,草屋一间,扁耕耘室,余尝躬耕其上,名曰‘南岭耕耘’”。
第六景、西湖观水,“从璧月池决渠引水,沿山至东七十九步东山迭秀下结为台,水绕其台,东聚为池,栽千叶莲,池右葺亭,下瞰西湖,为‘湖山亭’,刻诸翰林诗记于上。
余每坐,目幻沤起灭,澄默于中,名曰‘西湖观水’”。
第七景凌霄望塔,“主山西峰有石凌霄,通州城塔八十里远,阴晴可望,名曰‘凌霄望塔’”。第八景即景观城,“浣心亭上有山有台,目为即景,峙对京华,登览四时景物之丰、与夫城阁楼台之丽,遐想文物衣冠之盛,名曰‘即景观城’。⑹
清朝发展史
明朝末年,宝藏寺荒废,清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普善和尚游历到此,见寺庙荒废,于是度化百姓,捐资重修,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竣工。
修复后的庙宇“几于年而告竣焉,斋殿宇结构巍然,香灯灿设金碧辉煌。”⑺
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一年(1766),和硕怡亲王弘晓(康熙帝十三子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之子)曾到宝藏寺游览,“始见寺之南向焉,入天王殿,次即宝藏殿,中奉金像三躯,周以十八应真妙相端好,左右两厢为配殿,其西又小殿,供药王药士二法子,而以诸天龙神配之,其阶侧石洞,□然容一人,有泉□味辣甘冽……可供数十人庖之需,寺僧实俯给之,其东入小院,静室三楹,中供昆耶像,又东三楹,乃诸檀那憩足之所也。……而庙宇年久,渐至倾,寺僧将起而增修之”。
和硕怡亲王见到庙宇年久失修,于是捐资重修。
重修后的宝藏寺,丹碧辉映,庙貌焕然一新。
爱新觉罗·胤祥还给其中的一间禅室,取名“清凉禅室”。“然虽盛署,无异春秋,余辟巢,颜其室曰:‘清凉’。”⑻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著名的女诗人顾太清(1799-1876)与其丈夫爱新觉罗·奕绘(1799-1838)曾游览宝藏寺,顾太清有《宝藏寺》诗,“宝藏云峰秀,春山碧草斋。
清凉禅客室,冰玉主人题。花雨层台上,泉身法座西。登高渺城郭,万井晓烟低。”⑼奕绘和之,也作五言律诗《宝藏寺次太清近作韵》:“过雨生游兴,春流万壑齐。禅堂法界观,花川题。
野鸟时窥座,群峰尽在西。苍茫辨城阕,指点片云低。”⑽
道光十七年(1837)重阳节,龚自珍与徐星伯、吴虹生骑马游西山宝藏寺,遇上暴雨。两年后,他回首往事,赋诗一首:“秋光媚客似春光,重九尊前草树香。可记前年宝藏寺,西山暮雨怨吴郎。”⑾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曾记都门花事情况:“都门花事,以极乐寺之海棠花,枣花寺之牡丹,丰台区之弄岗报春苣苔,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寺之菊花为盛”。⑿可见,宝藏寺的桂花在清朝是很有名的。据麟庆《鸿雪因缘图记》记述,许多王侯贵戚把各府邸的汉桂都种在宝藏寺里,因此宝藏寺内木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名了。“以故王侯贵戚各邸第桂树均存于此,寺名益著。”⒀
同治八年(1869),众善士倡议重修宝藏寺,开山建设客堂三所。光绪七年(1882),宝藏寺再次重修,焕然一新。“游客自任觅工、购木、负砖、运石,重修而增益之。宝藏寺之南别有殿宇数楹,两山相望,悉属旧迹,自此改观……新建阳宅一所,中央三楹”。⒁这次重修,保留了光绪六年(1881)新建的坟地,晚清一些著名的太监死后大多安葬于此,如太监刘承印、崔玉贵等。民国年间,太监张兰德曾重修寺庙,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小德张也曾留下遗嘱要埋在金山宝藏寺。
宣统三年(1911),长春宫花三品主管张祥斋重修此庙,并扩充庙宇,新建天王殿、东西配殿等,建立宝塔一座。“新建大殿、天王殿二层,东西配殿六间,宝塔一座,旗杆两面,平台楼阁房十数余间,香火之地,四百余亩,此皆其功之打者,其余塑佛像、砌月台、筑群墙、修甬路。
与夫旧有之殿宇,圮者修之,缺者补之……始有此胜境也。”经过这次重修,宝藏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⒂1928年,北平市庙宇登记,共登记寺庙1631处,其中对宝藏寺的坐落地点、建立年代、庙产情况、法物情况进行了登记:“宝藏寺,坐落西郊第五分署老府村十号,明正统四年三月敕建,又宣统三年七月募建。
本庙面积二顷二十四亩,房屋共一百六十八间。
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住持道士管理是,并供佛居住使用完整。庙内法物有关帝菩萨大小泥像六十五尊,铁五供十二堂,琉璃五供四堂,铁九件,铁钟一件,鼓两面,顶(鼎)炉三个,另有石碑两座。”⒃
现代发展史
1935年重阳节时,夏敬观(1874—1953)、黄君坦(1901-1986)吕振羽溥心畬游宝藏寺,游后,黄君坦作诗一首:“层冈迤逦招提境,画廊更依翠巘。
鸡犬云中,钟鱼世外,羽客衣冠未幻。茶烟别院。羡宝王孙,留题都遍。
眼底西湖,共谁残照话清浅。萧辰试招游屐,相逢张打鹤,丝愁。鷲寺风光,狮窝粉本,弹指华严隐现。白头宫监。
尽采蕨西山,翠华望断。醉墨分笺,一庵苍雪晚。”⒄
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金山宝藏寺的庙产发生了一点变化:“……不动产房基地十六亩,殿宇楼廊牌坊一百六十九间;附属耕地二顷二十四亩。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佛。
庙内法物有铜瓷石矿木泥像八十尊,画像七尊,礼器八十一件,法器十三件,供桌椅等,另有石碑十四座,松柏树百株,水井一眼,旗杆两杆。”⒅
1947年,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时,宝藏寺的具体情况无法考证,但是通过登记,仅知道当时的住持是张绪英。⒆
2001年5月,为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总参管理局对金山宝藏寺前院进行了修葺。
参考文献
⑴修建金山宝藏寺碑记,《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6册,第107页
⑶《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五册,第1666页
⑷《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家楣、张之洞修,1912年版,第178卷,第68页;
⑸皇帝敕赐金山宝藏禅寺记,《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1册,第193页
⑻重修金山宝藏寺记,《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2册,第154页
⑼《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清)顾太清、奕绘著,张璋编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⑽《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清)顾太清、奕绘著,张璋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29页
⑾《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530页
⑿《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清)陈康祺著、晋石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8页
⒀《鸿雪因缘图记》,(清)麟庆著;汪春泉绘图,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三集下册,
⒁重修金山宝藏寺碑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5册,第84页
⒂宝藏寺碑,《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0册,第93页
⒃《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191页
⒄《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6年,第五册第4812-4813页
⒅《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583页
⒆《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6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