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嘴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
亚种
短嘴山椒鸟分为三个亚种:
1. 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affinis),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省、云南省等地,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邦。
2. 短嘴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anthoides),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模式产地在广东龙头山。
3. 短嘴山椒鸟指名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brevirost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自治区等地,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形态特征
虹膜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0g,♀15-25g;体长♂165-192mm,♀167-194mm;嘴峰♂10-12mm,♀10-12mm;翅♂83.5-89mm,♀81-89mm;尾♂92-106mm,♀87-107mm;跗♂14.5-16.5mm,♀11-15.5mm。
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拔1000-2500m 的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类森林中,尤以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及林缘疏林地带较常见。夏季栖息在山中上部地区,冬季多下到山中下部、山脚及紧邻的山脚平原疏林地带。多生活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林。
近种区别
相似种长尾山椒鸟外形和短嘴山椒鸟非常相似,野外难以鉴别,特别是雄鸟鉴别更为困难。但长尾山椒鸟体型稍大,雄鸟第一枚初级飞羽具粉红色外缘,内侧3-4枚飞羽具红色外缘;而该种第一枚初级飞羽不具粉红色外缘全为黑色,内侧第三、四枚飞羽红斑不沿羽缘延伸。另外长尾山椒鸟第二对中央尾羽仅外有红色狭缘,内翈黑色;而短嘴山椒鸟端部内外翈均为红色。
雌鸟鉴别较为容易,长尾山椒鸟仅额基具一黄色窄带,而短嘴山椒鸟额和头顶前部均呈深黄色,黄色面积大而显著。另外长尾山椒鸟颊和耳羽灰色,而短嘴山椒鸟为黄色。野外亦可明显与之区别。
生活习性
迁徙:在中国为夏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中国繁殖,9-10月离开繁殖地南迁。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吃少量种子与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有时亦集成30-40只的大群。活动时常分散开来,彼此用叫声保持联系,如群中有一只鸟飞到一定距离外的新树上活动后,其他鸟亦陆续伴随飞走。性活泼,不怕人,天气晴朗时活动频繁,阴雨天较少活动。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来源不明:柬埔寨。
中国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夏候鸟)等省。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木侧枝上。巢由细枝、草茎、草根、纤维等材料构成,外壁还用蛛网粘以苔藓植物和地衣,使巢和营巢树干颜色一致而不易被发现。巢的结构较为精巧致密,巢为浅杯状。每窝产卵2-4枚。卵为钝卵圆形,白色、稍缀有皮黄色或绿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8.6-21mm×13-15.9mm。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短嘴山椒鸟羽色艳丽,又主要以昆虫为食,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但此种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不断被砍伐,使短嘴山椒鸟失去其营巢环境,种群数量更趋减少,应注意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