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农业电气化

农业电气化

农业电气化是指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电力,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电气化不仅涉及电力作为农业机械的动力源,还包括电器装置在增温、加热、冷却、照明等方面的运用,以及将电子设备应用于生产管理。这一进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70年代电子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后,农业电气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与发展

农业电气化的历史始于1882年,当时T.托马斯·爱迪生在美国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站。随后,加利福尼亚州开始将电能用于食物生产、照明和抽水灌溉。1920年交流电和变压器的应用使得电能能够输送到广阔的农业地区,促进了农业电气化的发展。美国在30年代就开始设立农村电气化机构,并通过立法支持农业电气化。苏联十月革命后加强了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机械设备的研发。到了70年代,苏联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已经基本实现电气化。发达国家的农业电气化程度普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电气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农业电气化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1966年,全国农业用电量达到5.9×10⁹千瓦时,是1949年的81.4倍。1985年,农业用电量达到了5.089×10¹⁰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为76.8千瓦时,每亩耕地年均用电量为35千瓦时。中国农业电气化的特点是在国家电网之外,还大力发展小型水电站,以地方力量推动电气化进程。截至1985年,全国已有90%的乡镇、70%的村庄和63%的农户用上了电。

应用领域

农业电气化的应用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固定作业和流动作业。在园艺部门,电气化温室创造了适合作物生长的人工气候和环境。在畜牧业中,电气化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障畜产品的稳定高产。田间作业的电气化也在不断发展,如圆形喷灌机已经实现了电气化和自动化。在农村生活中,电气化最初体现在照明、广播、电话等领域,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电也开始普及。

经济效益

农业电气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力需求,改善了劳动条件。电动机结构坚固,操作简便,适应性强,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电能的分配和输送特性使其特别适用于农业的广阔地域和分散负载。电能还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满足农业生物的各种需求。此外,电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评价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电气化发展水平通常采用多种指标,包括已用电农户的比例、电气化挤奶占比、农用高低压电网长度、电动机数量和功率、年农业总用电量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农业电气化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

参考资料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百度文库.2024-10-28

爱迪生:发明大王的传奇人生.黑贝studio.2024-10-28

农业生产是什么?一文解释清楚.三个皮匠报告.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