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台寺

白台寺

白台寺,又名普化寺,位于中国新绛县光马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该寺始建年代不详,历经唐、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建和重修。现存建筑包括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迎殿、后大殿等,其中释迦殿为金明昌年间所建,法藏阁为金建元重修,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所建。

白台寺于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址。

历史沿革

白台寺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金大定、明昌年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正德六年(1511年)皆进行过局部重修。

白台寺先后于1993年、1994年、2002年发生偷盗案件,彩塑造像遭盗割,五尊彩塑造像被盗。

建筑格局

白台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482平方米。中轴线由前向后依次有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等建筑。法藏阁东侧连接小耳殿,后大殿前西侧有西厢房五间,其余建筑皆毁。

主要建筑

法藏阁

法藏阁创建于金,元代重建,现存为元代建筑。阁倚土崖建造,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两层,三檐悬山顶。下层倚土崖施单坡瓦顶,墙裹檐柱,柱头置圆形通面额,其上放置斗拱承托上层平座。上层距地面高6.5米,为前伸檐口,防避风雨侵蚀平座木板,顶檐下设插檐。上层内柱经砍削呈多棱形,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粗犷原始特征。柱头枋子上置有斗拱。阁内供奉泥塑彩色佛像三尊,中奉药师佛,东西两旁侍立日光、月光二菩萨。诸像肌肤丰满,造型优美,不失为典型的元塑佳品。东耳殿下部辟砖券斜坡洞门通寺内外,上层奉地藏、观音二菩萨。地藏居中而坐,二胁侍奉立两旁,东西两侧坐十殿阎君。观世音背靠地藏面向后视。诸彩塑皆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塑作。

释迦殿

释迦殿为金明昌年间(1191-1196年)建造。面宽、进深皆三间,基本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身较高,屋顶坡度平缓,柱头枋子上施有斗拱,斗拱的形制突出了金代风格。殿宇虽小,但建筑手法纯正,用材古朴,为晋西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对研究该地区早期古建筑的建造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殿内供奉彩塑12尊。中部为释迦牟尼坐佛,旁立阿难、迦叶二弟子与二胁侍菩萨,左右两侧各塑有三尊罗汉,罗汉头部皆为后世补塑。佛像靠背的扇面墙背后塑护法神韦驮立像,威武刚健,虽经后世重装饰,仍不失金代塑像特色。

后大殿

后大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中部有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高约5米,其上雕有佛像。月台四角各设置宋代八棱经幢一方,对研究宋代的佛教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安隔扇门,两旁次间安现代方格窗。柱头枋子上有斗拱装饰。殿内供有塑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佛为坐姿,菩萨站立两侧,诸像俱存元塑风格。

两厢配殿

两厢配殿内供奉明正德六年(1511年)造地藏、十殿阎王与药王像。寺内尚存唐代(618-907年)九层造像幢一座及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铁云牌一块。

相关文物

白台寺内保存唐至明清时期碑碣七通,对研究该寺的历史沿革、修缮规模有珍贵的参考作用。另外,寺内还保存有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铁云牌一叶,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该寺为河东地区的著名早期寺庙,寺内建筑多建于金、元时期,历史悠久,早期风格突出,加之有元、明时期的塑像伴存,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8月18日,被省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6月25日,白台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台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泉掌乡光马村西南200余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白台寺:从运城张孝机场出发,路程大约90.4公里,约需1小时57分钟。从新绛县城区出发,路程大约18.7公里,时间约需30分钟。

参考资料

放假回村走!白台寺免费开放!锣鼓声声诉说着千年古刹的深厚底蕴!.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8

白台寺探奇.山西省政协.2024-09-08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