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鹦鹉属
独角鹦鹉属(学名:Eunymphicus)共有2种鹦鹉,又名角鹦鹉或冠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头部上有一簇或两束黑色羽毛,颈背黄色,面部黑色及红色,翼及尾巴蓝色。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鸟种,栖息于潮湿的针叶林,尤喜欢贝壳杉属及南洋杉属。成对或以小群生活,吃冠层的种子及坚果。在地上及树上筑巢。是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绿色鹦鹉。
外形特征
独角鹦形目属有二种鹦鹉,体长32厘米,体重140克。在鹦鹉类属于体形大的种类,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鸟种。体羽以绿色为主,额头上鲜红,其中欧维恩鹦鹉红额顶端有一束翎毛,独角鹦鹉红额顶端有二束翎毛。黑色的翎毛长在红色的肉冠上,羽毛尖是红色。脸颊橙黄色,两侧黑色,脸颊下部黑绿色,颈背和上体背部是明亮的橙黄色,绿色或黄绿色。臀部绿橙色,翼上覆羽为绿色。一级飞羽有紫蓝色的外螺纹,黑色的内螺纹。二级飞羽外缘暗,底面是绿色的。下体显示苍白的黄绿色的色调。覆羽有轻微偏蓝的颜色。尾巴顶端是绿色与蓝色的强烈渗透,下部是深灰色。该鸟喙是灰蓝色,具黑色喙尖,腿爪黑色。
雌雄类似。幼鸟肉冠则是黑色,亚成鸟面部饰物灰色,欠发达。耳覆羽是淡绿色,颈后橄榄绿。虹膜褐色。
生活习性
在野外的独角鹦鹉通常栖息于潮湿的森林以及开阔林地上,喜欢生活于南洋杉科树木的混交林,高度可达海拔1200米,一般不在海岸附近的椰子种植园和地区活动。在非繁殖期时多成对或集十数只的小群一起觅食或活动,在树冠或树洞中休息,天亮前一小时已经开始活动,在飞行前,独角鹦鹉反复倾斜自己的头几次,林立羽毛,间歇性颤抖的的尖叫。喜爱在树灌层来返活动,动作迅速警觉,不易接近观察与做研究纪录。在灌木丛和树木上进食,几乎完全素食,吃花朵,坚果,水果,浆果和种子,也喜欢成熟的木瓜。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西兰,独角鹦鹉在新喀里多尼亚生活,属于地方性物种。在当地高度分散,这些鸟在北岛的分布规模最大,占东南部山区的57%和42%。在中央山脉也很常见。
该属物种
生长繁殖
独角鹦鹉的巢穴多筑于树顶、中空枝干或岩壁洞穴裂缝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间,一次约产2至4枚卵。雏鸟孵化时间约21天或22天,5至6周后雏鸟长出羽毛。
保护等级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濒危(EN)——1种;易危(VU)——1种
参考资料
Eunymphicus cornutus - Horned Parakeet(Oiseaux 东篱小菊译编).www.oiseaux.net.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