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禅陵
汉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南,是东汉献帝刘协及曹皇后的合葬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十二帝陵中唯一不在洛阳市附近的帝陵,豫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
公元234年,时为山阳公国的刘协病死,享年54岁。曹魏皇帝曹叡曹叡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刘协,赐其谥号为孝献皇帝,其陵曰禅陵。汉献帝禅陵的陵墓每边长20余米、周长100余米,封土夯筑,东北地区、东南各有一座陪葬墓。
2013年5月3日,汉献帝禅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东汉刘协刘协及曹皇后的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据记载,汉献帝于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三月庚寅,谥孝献皇帝,葬于禅陵。陵墓深五丈,前堂方一丈八尺,后堂方一丈五尺,角广六尺。陵墓高二丈,周围二百步。现存每边长20余米、周长100余米,封土夯筑,东北、东南各有一座陪葬墓。
历史沿革
逝世建陵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于曹丕,被封为山阳公国。曹魏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刘协去世。同年八月,汉献帝被以天子之礼葬在浊鹿城西北5千米之处,曹叡在京衰服素冠,亲率群臣百官致祭,盛赞汉献帝“冠德百王,表功嵩岳”。之后,赐名汉献帝陵为禅陵,令地方官划定以禅陵为中心的135亩大的陵园,设置正副职官员负责管护。曹魏甘露五年(260年),曹皇后与汉献帝合葬于禅陵。
设立陵碑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修武县知县卜永升在县城东关设立禅陵碑。从此,每年农历重阳节,修武县知县都要率属官到碑下望陵遥祭。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各村会首建祈求平安碑于汉献帝禅陵。清代雍正年间,修武县知县为防不法之徒侵占陵区,重新规划了两周王陵四至,标刻在石柱上。清雍正九年(1731年),邑人张六计立刘协陵墓址碑于此。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河北镇总兵王普立汉献帝陵寝碑于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墓碑于此。
近代考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17日,建筑学家刘敦桢对汉献帝禅陵进行考察。文革期间,汉献帝禅陵遭到严重破坏,文物悉数被毁。20世纪90年代,修武县人民政府按照汉代风格修复了汉献帝禅陵享堂,并在陵区栽植了大批松柏和各种花卉。1994年,修武县人民政府对汉献帝禅陵进行修复。1997年,修武县人民政府对汉献帝禅陵加以修复。2009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汉献帝陵进行了考察,并向国家文物局推荐汉献帝禅陵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汉献帝禅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格局
汉献帝禅陵为圆丘形,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现存封土,由于常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呈不规则方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高7米,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陵前有享堂5间。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刘协陵寝碑”立于冢前。
汉献帝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
陪葬墓一:位于禅陵东北地区130米处。当地群众云,早年此冢封土略比禅陵小,现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径约2米,高约1米。
陪葬墓二:位于禅陵东南80米,封土呈半圆状,筑夯,现有高度约2.5米。
文物遗存
汉献帝禅陵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刘协陵寝碑”立于冢前。
汉献帝陵保存的两通碑:
其一为汉禅陵基址碑: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4,宽0.55,厚0.23米,上刻“碑记”二字,碑文小楷,阴刻。汉禅陵基址碑记:
献帝陵载在邑乘,在县北古汉,四至各九十步,广袤共计三万二千四百余步。积年来为居人隐占侵作已业,止留居中一杯土,又为牛羊践踏樵牧横施。虽重阳节有祀,然及期循例不过羊故事而已。方今圣天子乘乾御极,百度公司维新,历代帝王陵寝,严查修理,我修适值贤侯陈老父台莅事,亲诣禅陵丈量,明白标以石柱,削夺土人积久之期隐而不顾也。无可!以内难解绶,侵肥者乘其卸事,复晓晓致争幸奉宪乘乏者,又得贤侯胡老父台按律执法,毫不假代,钧批一下,贪鄙夺魄,汉陵地数乃成铁案。陵东玉帝庙住持黄冠子祝余为言,立石以垂不朽。余惟献帝之挟制,篡夺于逆曹父子也,四百余年承统天子敢于降而为公,彼其时方欲于塞天下后世之口生,且任其播弄颠倒,无所忌惮,及其死岂肯崇其名号,恢其庐墓,以滋物议哉。然则陵地之基址广廓,此必六朝唐宋以后,圣君贤臣特为之表正统,而抑叛耳。惜乎!历年久远,制度体统依旧埋没于断衰草间。余尝过其地,曾作绝以吊之曰:披史何须气不平,到头公道自分明,汉陵春草年年绿,疑冢榛荆几处生。盖以废死之天子,犹得以陵名,而又哀钜典堕弛,欲其隐忍泉下也。欣逢皇恩浩荡推及于神明,孱弱之裔使得枯骨逢春,而我邑两贤侯同心同德,后先济美,秉公执法,直令千百年若存亡之荒陵,焕然兴高光,并永始知天理之正、人心之公、名分之严、历古而不变。今而后观斯盛也,可以寒权奸之胆,可以消觊觎之心,可以作有形之春秋,可以作无言之南董。异时修史及此,我皇上度越百王之大典,诚莫与并哉。而两贤侯辅佐之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余故表而出之,为载笔兰台者,草创之稿,邑人张六计撰文谨识,秦采臣沐手书丹。清代雍正九年岁在辛亥秋九月上浣之吉。
其二为刘协陵寝碑:
碑为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55,宽0.585米。楷书,阴刻。
题首刻: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暮春秋旦。
中刻大字:汉献帝陵寝。
总之,汉献帝禅陵是东汉12座帝陵中唯一一座不在洛阳市附近的帝陵,对其陵寝制度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开展对东汉帝陵陵园形制和陵寝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将进一步推动对刘秀“无为山陵”和孝明帝“无得起坟”等问题的彻底解决。
传说轶事
汉献帝做山阳公国以后,见山阳(今河南焦作)百姓流离失所,贫病饥寒,田园荒芜,百废待兴。刘协在贤内助曹娘娘鼓励下,毅然脱下官服,换上布衣深入民间,将自己过去在宫中学习的精湛医术,奉献出来救死扶伤,拯救黎民百姓;遇有灾荒年景,减免赋税,和山阳县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度难关。几年时间,山阳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百姓们为报答汉献帝的恩情,争相奉送土产鲜果等物品以表心意,但往往被婉言谢绝。因此,汉献帝去世后,山阳郡百姓无论妇孺长幼,失声痛哭;送葬人群,有头无尾,人们用帽子盛满黄土,在汉献帝的墓穴上堆起了一座五亩大高高的小山丘。之后,两周王陵周围十三个村庄的群众轮流护陵,代代相传。
文物价值
汉献帝禅陵是豫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也是山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帝王陵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
1963年9月5日,汉献帝禅陵被修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汉献帝禅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汉献帝禅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线路
修武县内乘公交云台山旅游专线,至方庄站,可直达汉献帝禅陵。
参考资料
汉献帝禅陵、吕布冢...这块区域好多汉墓.大河报.2024-07-31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7-31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