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克利福德·格尔茨

克利福德·格尔茨

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26年8月23日-2006年10月30日),美国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的提出者,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1926年8月,生于旧金山的一个中产阶层家庭。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安澳克学院,获得哲学学位。受当时美利坚合众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经验主义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关系学系学习。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凯学院人类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新兴国家比较研究会任人类学副教授、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授。知名著作有《文化的诠释》《剧场国家》《地方知识》《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等。

学术生涯

格尔茨在哈佛开始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担任研究助理和指导,1958年到1959年他在Palo Alto的行为科学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员,随后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助理教授。1960年到1970年,格尔茨在芝加哥大学度过十年,并且在 1964年成为正教授。1970年后,他加入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并成为该院社会科学的第一个教授,期间1978到1979年曾经短暂的牛津市授课。

格尔茨的学术生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最初对人类宗教生活与符号体验感兴趣,后来致力于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到了晚年关注的重点又回到符号与文化上。格尔茨的思想理论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克拉克洪有很大联系,特别是马克斯·韦伯思想中的“行为” “意义”“理解” 与“合理性” 成为格尔茨理论的主要前提。

对格尔茨来说,文化是一个象征系统,是由象征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意义体系。这里“意义”指的是包含认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般性思考,它是具有知觉、观念、理解、判断的一种包容性的概念。“象征”则被界定为所有事物、行为表现、事件、性质以及关系都是传递某种“意义”的载体(vehicle)。任何一种物质、行为表现、事件、言语活动,只要它是传递某种“意义”的话,那么它就是“象征 ”。但是意义又不是象征(物、体、行)本身的内在属性,是人所赋予的。人则是生活在由自己编织的意义网络里的动物,人的行动是一种传达意义的最直接的行为表现。

个人生活

格尔茨第一个妻子是Storey,她帮助他完成了一些早期著作,1982年他们的婚姻走向结束。现在,她是普林西顿大学人类学系的名誉教授。1987年,格尔茨与另一个人类学家Karen Blu结婚。

格尔茨几次走访印度尼西亚,对印度尼西亚巴厘省和爪哇进行了田野调查,巴厘和爪哇的这些田野工作孕育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同时也奠定了格尔茨的文化理论的基础。格尔茨的文章多以短小精悍的论文形式发表,以论文汇集形式发表的《文化解释学》和《地方性知识》,集中反映了以探索人的行为表现意义的格尔茨风格。

十年来,格尔茨的见解不仅在《美国民族学家》杂志刊载的论文被广泛地引用,而且在Anthropology之外的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格尔茨也是著述被引用最多的学者之一。

求学背景

经Antioc College与哈佛大学,于1956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在于对摩洛哥印度尼西亚包括爪哇、巴厘岛等地的社会文化作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化、知识的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文化的解释》中,他对于文化概念的深入探讨和诠释,包括如深层描述等概念,其影响超出人类学,而及于社会学、文化史、文化研究等方面。此外在另一部重要著作《地方知识》中,以实例来深入探讨人类学对于个别地区的研究所获得的种种知识,有其如何的意义。

格尔茨利用他丰富的历史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化批评的知识底蕴,分析并解释仪式、艺术、信仰系统、制度以及其它他所定义的“符号“的含义。

1973年的《文化的解释》成为其经典之作,曾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二战以来最重要的100本书之一。 格尔茨还有关于自己在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田野调查的大部头著作。在被收录于《文化的解释》中的一篇被最广泛引用的论文《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里,格尔茨分析了在这种“深层游戏”仪式形式里被建构、强调和维持的亲属关系以及社会关系。

文化研究

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主张文化分析是寻求意义解释的科学,其目的是“理解他人的理解”。由于人们常赋予事物以特殊的社会意义,多数情况下事实是多重的,它一方面是“生性的事实”,即事物原初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是“人为的事实”,即人们所赋予事物的象征意义,包括对行为意义系统的分析、分析之后要对异文化的读者说什么,甚至也包括读者的理解。而“人为的事实”只有在特定的脉络中才能得到比较切合实际的答案,但人们受其自身能力限制,使我们在异文化经验研究领域里常常含混不清。

因此,在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所面临的是如何“理解他人的理解”的问题。 在方法论上,格尔茨的文化解释学是以当地人日常的,却又往往被人(包括当地人)们视为司空见惯的行为事实作为对象展开他的文化体系的分析。但格尔茨笔下的文化并不是运用概念符号的逻辑关系推论出来的一种静态文化,而是动态的。

虽然同样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分析,格尔茨的文化解释学却是解读属于行为者场景条件下的这一文本。关于“如何著述一种文化”,格尔茨强调文化记述与叙述之间的“深入浅出”的一种“转换文化版本”的解释科学,即深入与浅出在一篇论文中同时并用的著述。深入,反映在深描,即在记述一个文化上,他与地方或特定场景下行为者的共识;浅出则表现在他深描之后的解释上,即与读者之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事实上这两种理性代表了两种著述文化的版本,这两个版本的结合便构成了格尔茨的文化学。而有关我们记述了一种文化之后要干什么,在文化记述的基础之上你要对人类文明说些什么的问题,解释人类学正在实验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通过异文化研究,或者发人内省,或者引起文化批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