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
《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是一本由刘宁撰写的文学作品,于200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信息
作 者:刘宁 著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9-1
版 次:1
页 数:413
字 数:392000
印刷时间:2002-9-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3056873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通过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了士人的“文官化”,而且将这种变化与士人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解释了“元和体”特征的生成原因。作者认为元白在诗里流露的反思现实、沉潜自适的理性气质呈现出一种新的人格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文官政治制度的理性认识,这种制度意识在中唐以后逐渐加强,深化了士人对政治的理性认识,促使士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理智和内敛。在考察“元和体”的影响时,作者还特别注意到“元和体”与晚唐体之间的中介,认为白居易在晚唐台阁唱和中的核心地位,使元白的“元和体”诗风对台阁诗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就通过台阁士人对白居易的接受说明了这种制度意识的普遍性。作者又分析了杜牧、许浑等身居州县和幕府的诗人的精神气质,指出他们的理想气质与自居易等人消极制度意识的冲突,是他们排斥“元和体”诗风的根本原因。这又从对比映衬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制度意识的鲜明特点。而唐末五代十国幕府文人的文官化及其消极发展,则更证明了文官制度意识的逐渐强化。这些看法,都较以前的同类研究深入了一大步,充分展示了中晚唐到五代士风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
正因为全书清晰地梳理了元白“元和体”从中唐到五代的影响,本书最后一章论宋初诗坛的沿革才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说服力。关于宋初诗坛的问题,新时期出现过一些较有分量的力作,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从来没有从宋初流行的几种诗体的源头去探讨过它们的发展历史和表现特征。本书论述这一问题可说是水到渠成。前面的源流清楚了,宋初“白体”、“晚唐体”和“元和体”的关系、宋初讽谕诗与元和体的联系和区别自然也就容易解释了。更重要的是,欧阳修提倡平易、革新诗文的意义从诗歌史的角度得到重新认识,各种歧见也可以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唐朝文学研究会理事,韩愈研究会理事。199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资助,任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国高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近年关注中唐文言文与儒学转型、文章学与思想史、经历史学的联系。
著有《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2002年)、《王维孟浩然诗选评》(2002年)、《春秋左传学史稿》(合著,1992年),发表论文《“务去陈言”与“归本大中”:韩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异》、《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毛诗诗教观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联系》等五十余篇;主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合编,2007年),译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Peter K.Bol,2001年) 。
本书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元、白之“元和体”及其精神意趣
第一节 元、白之“元和体”
第二节 元、白之“元和体”的艺术新变
一、入实趣味
二、品味、反思与感悟的理性趣味
三、使用散文句式
第三节 元、白之“元和体”的精神意趣
一、白居易对政治制度的关注
二、白居易的职责意识和安分观念
三、白居易制度意识之局限的成因
第四节 元、白之“元和体”与古典近体诗的“主理”倾向
第二章 晚唐近体诗与元白之“元和体”
第一节“晚唐体”与“元和体”
第二节“晚唐体”与“元和体”的复杂关系
二、台阁诗人群对“元和体”的延续
1.台阁诗人群的形成
2.台阁诗人对“元和体”的继承
二、姚贾诗风与“元和体”
2.姚贾差异的成因――寒士精神与文官趣味
3.姚贾影响的流变――对前人晚唐五律分派意见的反思
三、许浑等人对“元和体”的反拨
1.许浑等南方州县幕府诗人的处境与精神特点
2.许浑等人对“元和体”的反拨
一、七律:情思兼备
二、五律:咏怀与体物的深细结合
三、咏史绝句:感悟特色的融入――兼论与杜牧咏史诗的差异
第三章 唐末五代十国诗人群体
第一节 唐末五代诗人群体的构成方式
第二节 唐末诗人群体
一、寒素诗人群
1.继承新乐府传统的曹邺等人
2.以“咸通十哲”为代表的寒素诗人
3.曹邺等人与“十哲”等人的交往及其创作差异的成因
二、贵胄诗人群
1.贵胄诗人群的核心成员
2.香艳诗风的影响
3.贵胄诗人群向李晔朝朝廷学士诗人群的转化
三、干诗人群
四、隐逸诗人群
1.士隐
2.佛隐
3.道隐
第三节 五代十国诗人群体
一、中朝诗人群
二、南唐诗人群
三、西蜀诗人群
四、楚国诗人群
五、闽地诗人群
六、吴越诗人群
第四章 唐末五代十国诗歌流变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唐末五代各体诗歌的创作状况
一、五律
2.清浅诗风的形成――“求味”旨趣的消极发展
3.李商隐五律的影响
二、七律
1.“元和体”与“晚唐体”的共同影响――唐末寒素及隐逸诗人、南唐诗人的七律创作
2.从李商隐到白居易――贵胄诗人的七律
3.讥弹时事与写实的“赋”笔――干谒诗人的七律与“元和体”七律的接近之迹
4.“元和体”的消极发展――五代十国中朝诗人的七律
三、绝句
1.议论与感悟
2.抒情方式的多样尝试
3.叙事功能的开发
四、古体与乐府创作的衰落
1.唐末古体创作的萎缩
2.唐末乐府诗的两种取向
第三节 诗学的地域性发展――五代十国诗歌创作的特点
第五章 唐末五代诗学批评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空洞的风雅观
第二节 司空图“味外之旨”说与盛唐、中唐意境理论的变化
第三节 机械的安东·比兴与琐碎的技巧分析――诗格、诗式类著作的两种倾向
一、唐末诗格、诗式类著作的两种倾向
二、生硬的风雅比附与机械的艺术分析
1.生硬的风雅比附
2.以“门”、“式”、“体”、“势”论诗
三、琐碎的艺术技巧分析
1.风骚问题居于次要的位置
2.琐碎的艺术技巧分析
第一节 唐末五代政局与士人“文官化”的消极发展
一、大中之政: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重“文”之政
二、唐末五代文官政治制度的发展与严酷的专制政局
1.科举成为根本选官之法
2.法令制度的强化
3.严酷的专制政局
4.腐败的官场与科场
三、唐末五代士人“文官化”的消极发展
1.闲适意趣在官场的流行
2.寒士精神在科场的消失
第二节 幕府的专制政权化与幕府士风的转变
一、唐末藩镇的专制政权化趋势
二、五代十国藩镇政权化趋势的加强
三、幕府文人的“文官化”及其消极发展
第三节 隐逸特点的变化与隐士的闲适意趣。
一、唐末五代士人的隐逸特点
1.失意、避乱之隐的流行
2.难以实现的高蹈理想
二、唐末五代士人隐逸特点的成因
1.崇隐风气的削弱与士人强烈的仕进之心
2.功利性出处原则的流行
三、闲适意趣在隐士中的流行
第四节 元、白之“元和体”影响的上升
第七章 宋初诗坛的因袭与变革
第一节 元、白之“元和体”与宋初诗歌的关系
一、宋初“白体”、“晚唐体”与“元和体”之关系
三、闲适意趣在宋初朝野的流行――宋初“元和体”流行原因初探
第二节 讽谕诗的复兴与“元和体”的并存
一、讽谕诗的复兴和“元和体”讥刺特色的恢复
二、讽谕诗复兴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西昆体与“元和体”的雅化――杨大年等人提倡学习李商隐的动机
一、欧阳修的“平易精神”――积极制度意识的建立
二、革新风雅观
三、“以意为主”提升“元和体”艺术品质,确立宋诗面目
1.入实趣味的提升
2.理性趣味的提升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