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市镇总人口为296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其中市人口为211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69%,镇人口为8582.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4%。这一数据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原地区当时的实际城镇化水平。

发展历程

人口城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期,城市开始出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化,城镇数目增多,规模增大,城镇人口也逐渐增加。但在18世纪之前,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微不足道。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900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6%,1950年为28.4%,1985年已达到41%。

城镇化布局

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建议“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至少在200万以上,最好能达到300万以上,以便支持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此外,城镇之间的辐射距离不宜过远,以不超过200公里为宜,便于人员往来。对于现有特大城市周边的大区域,如面积大于3万平方公里且人口超过1000万的地区,应考虑培育新的中心城市,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

反映指标

人口城镇化的指标通常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由于各国城乡划分标准的不同,这一比例并不具备国际间的直接比较性。一些国家采用人口标准,通常将人口下限设定在1000至10000人之间,而另一些国家则仅根据行政中心级别来划分城乡。

相关事件

逆城镇化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影响人口城镇化的政治运动。一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导致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迁往农村。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实施的城镇生育一胎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随着中国进入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时代,政府提出了逐步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

平衡生育

平衡生育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选择。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为了提升生育率,实行鼓励二胎、允许一胎、征收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选择。

动力因素

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出自身消费的农产品数量,是一般城镇兴起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在古代社会,这是城镇发展的关键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转向工业化及其衍生的第三产业。城镇因其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吸引了第二、三产业的聚集,促进了人口向城镇的迁移。

当代特征

当代世界人口城镇化的特点包括快速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发展尤为显著,形成了城市群和大城市群区。然而,城市扩张也带来了诸如住房短缺、就业压力、交通拥堵和社会安全等问题。

参考资料

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3亿,新型城镇化未来空间和重点划定.央视网.2024-11-20

人口城镇化.央视网.2024-11-20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 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 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