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村
新罗村是天宝时期韩国新罗人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特别是山东省,江苏省沿海一带形成的聚居区。
结论
通过前文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在九世纪以及十世纪初,唐朝山东地区登州牟平区的邵村浦、乳山浦,文登县的赤山浦周围的赤山村、刘村以及旦山浦、长淮浦,莱州即墨县崂山一带的南升家庄,密州诸城县的大珠山一带,还有其他一些沿海地区,分布有一些新罗侨民村落。
第二,这些新罗区侨民村落的形成,缘自淄青镇割据时期掠卖新罗人口的活动和以后天宝解放新罗奴婢的政策,也与新罗张宝皋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上经营活动有关。而从淄青镇割据势力李氏家族的高句丽人背景看,他们对掠卖新罗人口活动的放纵也反映出高句丽人对新罗人的敌意。它表明,在新罗统一三国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高丽人和新罗人还没有完全消除他们之间的原先国家意识。
第三,“勾当新罗押衙所”的存在和它的“押衙”等职由新罗侨民来担任等情况表明,新罗侨民社会在唐朝具有自治权,它反映了唐朝政府对于外来民族的“怀柔”政策,但他们并没有治外法权。
第四,登、莱、密诸州沿海地区的新罗区侨民村落是作为新罗与天宝的海上交通基地而存在的,不仅当地各个村落之间联系密切,而且这些村落的新罗侨民与楚州、扬州等城新罗坊内的新罗侨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在唐朝的新罗侨民之间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或许,这也是新罗能够统一朝鲜半岛三韩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
我的远祖与圃隐先生
“据祖上传说,我的先祖来自韩国永川市,新罗时期(唐朝)被贩卖到中原地区的东部沿海(日照市)作奴隶,在日照县的新罗村居住了许多世代。在唐宋期间,日照因为有盐场和盐官,成为临沂市一带富庶繁华之地,那里的新罗村人口也最多。明洪武年间,圃隐梦周先生出使中国到日照县。那时我的远祖任新罗村村长,圃隐先生及其随行人员就住在新罗村里。由于长期汉韩混居,那时山东省沿海这样比较典型的新罗村已不多见。新罗村情况不是太详细,只是说在日照县南面的一个大盐埠和码头附近。离码头不远处有一座小山,曾经是远古中国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新罗村就坐落在其中一条山谷之中,人们以晒盐捕鱼和务农为生。
圃隐先生曾为新罗村办了三件大事。第一,出资在新罗村对面新罗寺附近建设新罗书院,成为新罗村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第二,到新罗村东侧小山顶上约800年树龄的白果树下赋诗,以“日照市”为名,诗文曰:“海上孤城草树荒,最先迎日上扶桑树。我来东望仍搔首,波浪遥望接故乡”。抒发了新罗人怀念故乡的情怀。银杏苗木为第一代新罗移民所植,是人们出海时的坐标,也是人们眺望大海遥望故乡的地方。后人将诗文刻碑置于白果树下以示纪念;第三,从新罗村带了几个年轻人回到韩国,我的远祖也有幸成为回到故乡省亲的第一人。
如今我在古稀之年有幸从海外回到日照来探访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但是新罗村、新罗寺、新罗书院都不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白果树也不见了踪影。经过反复考察,终于找到了那个盐埠和码头。这个盐埠和码头在日照市旧址南约20公里,叫涛雒镇,在明清时期因贩盐而成为一个繁华码头和重镇。镇南面有座小山叫凤凰山,山上的确曾经有一棵古老的银杏苗木,此山不大,但是俯视大海,白果树的确是人们出海当坐标用的。但是白果树的树龄以及来历人们就无从说起了。遗憾的是,凤凰山因采石而满目苍夷,山上的白果树在文革期间被砍掉了,那块刻有圃隐先生诗文的石碑也无人知晓。
在凤凰山的西侧有山叫做大寨山,山顶平台上似乎有石头垒的寨墙的遗迹,淹没在杂草丛中,十分荒凉,给人以有人居住过的样子。据村民讲,山下的山谷叫望仙涧,是秦始皇到这里祭祀太阳神和求仙祭祖时赐名。望仙涧中有一佛教寺庙,叫石寺,因凤凰山而命名。如今石鳯寺已经不在,只有一部分石头墙基埋在泥土里,大量的破砖碎瓦散落在草丛中。根据砖瓦的年代判断,有的砖瓦可能在宋明之间,有的较为滞后,属于清代产物。据村民说,石鳯寺曾经发生过一件怪异的故事。当地人有一在石鳯寺赶庙会的习俗。据说清朝时期有一年,庙会上演戏的演员用木刀砍下一个人头,从此石鳯寺就败落了。这个石鳯寺是否就是原来的新罗寺呢,值得考证。山谷的谷顶上有一块圆形巨石叫太阳神石,是远古先民祭祀的宝石,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打掉了一块,残石仍然可见。
这一切都似乎说明,这里应该是我的先祖居住过的地方,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但是望着这面目全非的模样,我心中又充满了悲伤。使我不禁想起美国的一部叫做“根”的电影,那电影叙述的是美国黑人追寻先祖踪迹的历程。而我的先祖有谁来追溯呢,他们的尸骨或许就埋在这里的泥土里呢。唯有写下这份永恒的记忆,使我的子孙记得,尽管中韩两国的血液在我们身上流淌,但是脚下的这片热土是我们的新罗祖先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有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梦想,经常来看看,永远不要遗忘”。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经济
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人口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