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骅
单人骅,(1909-1986.12.31)字骏丞,1909年生于江西省高安县蓝坊,植物学家,专长植物分类学,是中国伞形科植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后建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工作站,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8年至1986年间担任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当选为省五届人大常委、六届人大代表。1986年12月31日逝世于南京。著有《中国植物志》、《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志》、《江西南部种子植物手册》等专著6部,他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培养了很多科研人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9年,单人骅生于江西省高安县蓝坊。
单人骅于1917年进单家村妙香斋私塾读书,1923岁考入南昌私立心远中学。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多次参加抵制英货示威游行。
1926年夏,北伐军攻下南昌,又与进步学生走上街头,参加打倒军阀、欢迎北伐军活动。不久,军阀孙传芳部反攻南昌,学校被迫停学,他回到家温习功课。此时,父亲给他定亲,并提出无力供他继续读书,要他弃学从商。他倔犟地拒绝父亲安排,于1927年回到南昌心远中学学习。第二年转赴南京,考入南京私立金陵中学高中,靠自己打零工的收入和未婚妻艾家的一点资助维持学业和生活。
1930年,单人骅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次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4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在植物学家裴鉴指导下从事植物标本整理工作,开始步入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同年,与妻子艾杏轩成婚。
卢沟桥事变后,他为保护植物标本,不顾日机的狂轰滥炸,从上海辗转云贵,最后将所有的标本安全转移到大后方重庆。
出国留学
1945年他远涉重洋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师从康斯坦斯,学习植物分类学,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邀请为美国科技工作者荣誉学会会员。
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他不但谢绝美国朋友的劝说和挽留,而且为躲过国民党特务监视,放弃到学校拿学位证书和上银行取存款,一个人悄悄赶上美国开往上海的最后一班轮船,终于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
1950年与植物学家裴鉴一起着手建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工作站。
1954年,协助裴鉴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园。上海解放时,他受到陈毅元帅的接见。1956年,又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受到批斗。有人企图以“造反”为借口,烧毁植物所珍藏的40余万份植物标本。他奋不顾身,团结同志,终于保护所有标本不被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他恢复工作。
1986年12月31日,单人骅走完他的人生旅程,在南京逝世。
社会任职
1964年被任命为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同年始,年届古稀的他先后担任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志》及《植物分类学报》编辑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以及江苏省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和第六届人大代表。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中国伞型新分类群》、《中国柴胡属的种类及其分布》等30余篇,发现的新属3个,新种60余个。出版的书籍有《中国植物志》、《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志》、《江西南部种子植物手册》等专著6部。
培养人才
他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与造就,规定跟着他学习的大学毕业生,每周要将学习笔记交他审阅,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诲研究生和中青年科研人员要有自强和创新精神,要在科研上作出成绩。他把自己几十年收集的20多箱资料、卡片,毫无保留地供学生和中青年科技人员使用;即使躺在病床上,也用颤抖的手为他们的论文进行一字一句的修改。几十年来,他培养的科研人才遍布全国,形成一支研究伞形科植物的主力军。
人物评价
他治学严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研与国家建设需要相结合。改革开放后,他在所里首先提出植物学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要进行改善生态环境的研究,要为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被提供科学支持。他一直关心江西南方红壤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改善问题,特别关注那些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研究,许多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医药典籍所采用。
他全心全意投入科学事业,与裴鉴、周太炎等植物学家一起创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工作站,并被提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为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他带领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植被调查和水土流失调查,经常嘱咐科研人员:“只有努力查清国家的各种资源,才能加速国家的建设。”他身先士卒,不怕艰险,出色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他出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和科学事业。 (高安在线评)
个人生活
他生活简朴,廉洁自律。在条件艰苦的20世纪60年代,他对办公室配备的电扇也尽量少用,说:“公家的电是用于工作的,不是用于享受的。”给同事们写的论文稿提意见时,他常常写在旧台历纸上。在任所长和其他领导职务期间,他从不随便要汽车接送,即使汽车去接,也总是早早站在路边等候。有时上午到省人大或省科委开会,他的午饭盒必是让人带到所里,开完会直接来到办公室,吃了饭便开始下午的工作。在野外搞调查或采集标本,他与年轻同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他对待子女,更是严格要求。在他督导之下,大儿子选择采矿专业,二儿子选择农学专业,三儿子选择地质专业,全都是国家急需的专业,又是比较艰苦的专业。大学毕业后,3个儿子又全部分配到边疆和外地基层单位工作,没有一个留在城市。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期间,他动员唯一留在身边的第四个儿子到苏北农村插队落户。4个儿子都是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
1986年12月31日,单人骅走完他的人生旅程,在南京逝世。临终前他把4个儿子叫到跟前,说:“爸爸这一辈子,空身而来,空身而去,没有什么留给你们……爸爸死后,丧事也要从简。”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洒在南京紫金山下的植物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