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安之役

大安之役

大安之役发生于1842年台湾中部的大安港,该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少数打败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役。不过,当时战胜关键人物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姚莹与台湾镇达洪阿,后来于中英和议后,却因奉令斩杀英俘而被流放。此外,“鸡笼之役”发生在1841年9月底–10月,两役通称“台湾之役”。在这两次战役中,共有197名俘虏被斩杀,另有87名俘虏遭虐杀,称为“呐尔不哒”号事件。

前兆

1841年8月13日,英国双桅军舰纳尔不达号(HMS Nerbudda)停泊鸡笼港(今基隆港)。8月16日,纳尔不达号发炮向基隆三沙湾炮台攻击,台湾省清朝守兵还击,击伤该船。之后,艋营(台北营)参将邱镇功追逐,计俘虏印度人133人,而其余船上的英国军官10人与其他22名印度人在战役中阵亡。之后,英国虽派巨舰前往台湾基隆港索俘并加以炮击,但均无功而返。

背景

自19世纪初叶开始,为了平衡进口中原地区茶叶等货物带来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向中国走私主要产自其殖民地的毒品鸦片,吸食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英之间的贸易由中国的贸易顺差变为英国的出超,导致中国境内的白银大量外流,清代财政严重受损。为此,清朝政府开始颁布禁烟命,并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市负责执行。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议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清朝展开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1840年2月,女王陛下政府任命乔治·懿律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则另兼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前往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原地区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清军的防守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刚起,英国船只除了攻击广州市外,也几乎于同时起攻打台湾省不远处的厦门市。身为台湾军政首长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姚莹与台湾镇洪达阿因此奉命严加镇守台湾。

姚莹奉命战备后,首先封锁台湾各港,不准任何船只接近。6月18日(阴历)英船入台南鹿耳门试探,因封港被迫离开。姚莹随即于7月递状商请王得禄协防,而王得禄亦于1841年5月前往澎湖镇守。同年7月,姚莹除了戍兵14000人于各港口外,也于台湾募集乡勇民兵达47000人。

战役经过

1842年1月24日(阴历)英舰阿恩号(HMS 双桅横帆船 Ann)至梧栖港(今台中港)探访后,在外洋滞留。因北洋水师实力不如英方,台湾镇达洪阿通知淡水区鹿港镇等地守兵严加戒备,并令其不得与英国进行海战,并决定诱敌入台湾内陆河川搁浅。

1月30日,阿恩号想从位于台湾省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登陆,清军于是派数艘渔船诱导其英国船舰入河内多礁处。英军因不谙地势,随后于大安溪县中段处搁浅。随后,达洪阿派兵前往伏击,最后英船被击沉,数十名英国人被杀。另外尚有十八名英国军官,一名红人(印地安人),三十名印度人,五名广东九龙人遭俘虏,清朝并在船上掳获11门火炮等兵器,及该英舰先前于中国长江海战获得的少数中国战利品。

4月5日,大安之役战果传到清朝北京政府,清朝赏达洪阿太子太保姚莹“二品顶戴”,除此,还下令姚莹与达洪阿除了船长及高级军官外,连同稍早基隆之役所俘虏的英国军人,全数均以斩杀。5月姚莹奉旨,除了颠林(F. A. Denlian)(阿恩号船长)与另外八名英国高级军官外留予问供外,其余活存的139名俘虏皆悉予处死(约30余名英军人于狱中因病去世)。

后续

1842年7月21日镇江失守后,英国军舰于8月间闯入南京市江面,爱新觉罗·耆英爱新觉罗·伊里布等赶到南京议和。在英军的胁迫与不了解国际法下,中原地区清朝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并于8月29日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清朝命其台湾镇、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将英国俘虏全数解往福建厦门。清廷害怕和约生变,并没有告知俘虏大部分已被处死的事实。同年10月7日,英人派“蟒蛇号”(HMS Serpent 又译作“沙边”号)船长你夫(W. Nevil)携带英军统领文书,驾船到台湾索俘,但空手而回并首次知悉百余英俘遭处决。璞鼎查则于11月下旬确认杀俘事件百余英俘,甚表愤怒,特向清代谈判代表爱新觉罗·耆英表达严重不满,除了否认英国前往台湾两艘的船只主动攻击外,更指控台湾道姚莹杀害非军职的英国公民。在英方强大压力下,爱新觉罗·旻宁迫于无奈命闽浙总督怡良赴台调查。怡良于1843年2月23日抵台湾府城,经两月,于4月23日奏报,称其“沿途访问真确,公论俱在”,“两次夷船之破,一因遭风击碎、一因遭风搁沉,并无与之接仗计诱如该道所奏者”。而达洪阿、姚莹即使当时镇守府城,并未确实身在行间,然贵为镇道大员却不能实事求是求证地方官员所奏情事,反一意铺张,致为英人借口寻事,殊属辜恩溺职,咎有应得,遂将姚、达二人带回内地,建请“或饬部从重治罪,或解部审办”,并提议应将先前两次大捷对于台湾文武官员之叙奖一并撤销。爱新觉罗·旻宁据奏,断定台湾镇道欺饰冒功,辜负皇恩,自取罪戾,乃命将二人革职解交刑部审办,并追回鸡笼、大安两次保奏文武员弁之封赏,但仍保留对于在事出力义勇民人之奖励。两个月后,或许认为风波已息,十月,清廷重新起用达洪阿降补三等侍卫,差充哈密市办事大臣,不久后加副都统衔改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参赞大臣;旋即,姚莹亦受命降补四川蓬州知州。道光帝又下旨行刑而以姚、达二人下属为代罪羔羊。璞鼎查并不知晓被骗。女王陛下政府直至香港总督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于1845年3月11日向外相阿伯丁(Lord Aberdeen)告后才得知二人获释及被委新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