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尾蜥虎
疣尾蜥虎属于有鳞目蜥蜴亚目壁虎科。疣尾蜥虎头、躯干背面被细粒鳞,体侧杂有一纵行稀疏的疣鳞,胸腹部鳞片较大而平滑。体背浅棕色,有模糊的褐色斑纹,腹面灰白色。尾背面有色横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广东省(始兴县、湛江市、阳江市、肇庆鼎湖山),国外分布于日本的琉球群岛、东南亚、南亚和非洲。
形态特征
躯干长约4到6公分,最大全长可达13公分,身体主要由黑色、褐色、灰色或白色所构成,而且颜色会随着环境而加深或变浅。体背除了有较细小的粒鳞,还有许多较大型的疣鳞,尾部有许多栉刺状的鳞片,而深浅不一的鳞片也形成体背的纵线或是由颈部延伸到尾部规则分布的斑块。四肢指下有单列指瓣,且第一指有爪。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南部)。国外分布非洲(南部,东部),毛里求斯,亚洲南部,东南部,菲律宾,日本(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从Indoaustralia Archipelago向东到新几内亚岛。普通宅院铅山壁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能够与其他半掌壁虎物种在生态上类似的地方共存。由于对其作为入侵物种的潜在能力的担忧,人们正在努力限制它们在可能对本地壁虎物种构成风险的地方的引入和存在。
生活习性
疣尾蜥虎是台湾壁虎中叫声最明显的一种,除了夜间,它们白天也常会躲在阴暗的地方发出类似「啧啧啧啧」的连续数个单音叫声。疣尾蜥虎对于比较炎热环境的适应性相当好,常会在住家房舍附近活动,所生的卵卵壳不会相连。台湾民间有一种说法,「南部的铅山壁虎会叫,北部的壁虎不会叫。」这两种壁虎在台湾的分布原本就是一种偏南,另一种偏北;所以在早期,台湾岛上的居民大多只在南部才听得到疣尾蜥虎的叫声,而有了「南部的壁虎会叫」的说法。不过随着台湾南北交通的方便,这两种壁虎有时会躲藏在家具中,并且跟随人类南北迁移,所以,今日我们有时可以在台湾北部听到疣尾蜥虎的叫声,或是在台湾南部发现原尾蜥虎的踪迹。尾部极容易自割,以昆虫和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局令 第 7 号 现发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 动物名录》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局长令 王志宝 2000 年 8 月 1 日.百度文库.2024-02-06
..百度文库.2024-02-06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豆丁网.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