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俄明蟾蜍
怀俄明蟾蜍(Anaxyrus baxteri),也被称为巴克斯特蟾蜍,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两栖纲,仅在美国怀俄明州的莫滕森湖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和圈养中存在。自1984年被列为濒危物种以来,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由于栖息地丧失、疾病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其野外种群在1991年被认为已经灭绝。
命名与发现
具体名称baxteri是为了纪念美国动物学家乔治·T·巴克斯特,他发现了这个残存种群。怀俄明蟾蜍最初被肯尼斯·雷蒙德·波特于1968年归类为加拿大蟾蜍的亚种Bufo hemiophrys baxteri。
形态特征
怀俄明蟾蜍呈深褐色、灰色或绿色,腹面有小的暗斑。它的背面有小、圆形、斑驳的疣突和模糊的浅色线条。雄性蟾蜍有黑色喉咙。个体蟾蜍可以通过其皮肤颜色和疣突图案的变化来识别。蟾蜍可以长到5.6厘米(2.2英寸)长,雌性稍大于雄性。
栖息地与生态习性
怀俄明蟾蜍经常出没于洪泛平原和池塘、小溪和湖泊的短草边缘。该物种经常利用被遗弃的袋鼠鼠和地松鼠洞穴作为冬眠场所。成年怀俄明蟾蜍更喜欢植被更茂盛的栖息地,而幼年蟾蜍更喜欢植被较少的地区。蟾蜍在5月初从冬眠中苏醒,迁徙到北岸进行交配,并在9月底或10月初返回南岸冬眠。幼年蟾蜍的活动时间比成年蟾蜍晚一个月,这使它们有更多的时间储备能量进行冬眠,并减少种内竞争。
繁殖与发展
怀俄明蟾蜍的交配叫声频率低,脉冲速率慢,但持续时间比其他类型的蟾蜍长。成熟速度较快,雄性只需两年,雌性需要三年。疾病在怀俄明蟾蜍数量减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采用了体外受精技术和激素诱导繁殖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进行该物种的长期遗传管理。
疾病与威胁
怀俄明蟾蜍的皮肤敏感度低,容易感染寄生真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对怀俄明蟾蜍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在波特湖的研究报告显示,怀俄明蟾蜍中约41%的个体感染了寄生真菌。一年后,感染率上升至100%。这种感染率甚至在圈养种群中也有所见。如果蟾蜍设法通过频繁晒太阳使自己足够干燥,就有可能存活寄生真菌感染。
保护措施
1987年成立了怀俄明蟾蜍恢复小组,旨在启动恢复工作和进行扩大研究。该小组主要专注于监测和保护拉勒米种群,并寻找其他栖息地或其他种群。怀俄明州的游戏和渔业部门也采取了措施,与当地土地所有者一起保护现有的怀俄明蟾蜍种群。其他计划,包括与蚊子控制区协调的计划,有助于保护现有栖息地免受化学品和杀虫剂的潜在副作用。美国国家渔业局和怀俄明州游戏和渔业部门的代表组成了怀俄明蟾蜍恢复管理团队,负责协调恢复任务的实施。该机构计划在花费160万美元的情况下建立五个新的蟾蜍种群,每个种群包括100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