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以和约
《埃以和约》(Egyptian-Israeli Peace Treaty)是埃及与以色列为结束两国战争状态而缔结的和平条约。1979年3月26日由时任埃及总统M.A.安瓦尔·萨达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M.W.贝京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订,同年4月25日生效。时任美国总统J.卡特作为联署人也在条约上签了字。
简介
1978 年9月,美国、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国戴维营会谈达成两项协议,即《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埃以和约》即根据后一协议签订。和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有:以色列的军队和文职人员在3年内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两国建立正常关系,包括外交、经济和文化关系。1982年4月25日,以色列全部撤出西奈。
主要内容
和约包括序言、9条正文及3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①双方深信迫切需要根据安理会第242号、第338号决议在中东建立公正、全面、持久的和平,重申它们遵守在戴维营商定的中东和平纲要,深信埃以缔结和约“是谋求这个地区全面和平和谋求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一切方面得到解决的一个重要步骤”。
②在互换批准书后,双方结束战争状态并建立和平局面;以色列的所有军队和平民在9个月内临时撤到阿里什-穆罕默德一线以东,在3年内最后撤到埃及和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之间的国际边界线后面,以使埃及对西奈半岛行使全部主权。
③双方同意建立正常的外交、领事、经济和文化等关系;一俟以色列方面临时撤退后即互派大使。
④埃及、以色列之间的永久边界为埃及和前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领土之间公认的国际边界;双方将承认并尊重对方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直接或间接地向对方以武力相威胁或者使用武力,以和平手段解决相互之间的一切争端。
⑤双方将确立一致同意的安全安排,在埃及和以色列领土内建立有限的军事力量区,派驻联合国部队和观察员。
⑥根据1888年君士坦丁堡公约,以色列船只有权自由通过苏伊士运河及其通向地中海的通道;双方尊重对方通过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进入另一国的航海和飞行权。
历史影响
该和约是1978年9月17日《戴维营协议》签署后,在美国总统斡旋和埃及、以色列双方都作了一定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签署后,埃及、以色列之间持续30多年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1980年2月,两国互派大使;1982年4月,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大部地区;1989年3月5日,以色列将占领埃及的最后一块土地塔巴归还埃及。
由于该和约对巴勒斯坦自治和政治前途等问题没有明确阐述,故为多数阿拉伯国家所反对。和约签署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即在巴格达举行会议,通过对埃及实行政治和经济制裁的决议。巴格达会议后,除苏丹、阿曼和索马里外的所有阿盟国家全部与埃及断交。埃及的阿盟成员资格和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直到1989年才恢复。这使有着“中东稳定器”之称的埃及背上了沉重负担,消弱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和号召力。 2007年埃及支持以色列封锁加沙并关闭拉法口岸后,埃及这个“中东稳定器”的作用更被边缘化。
自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之后,两国并没有走向正常的国家交往,而是处于一种脆弱、微妙、不冷不热的状态。从1980年2月埃以互派大使至2005年3月埃及复派驻以大使,在此期间埃及和以色列两国几次断交,双边关系历经坎坷。不过,双方都没有放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式,两国再没有滑入战争边缘。
和约现状
2011年2月,埃及过渡政府上台后,因“阿拉伯之春”而“觉醒”的埃及民众纷纷要求埃及与以色列和美国拉开距离,埃及国内约有56%的民众要求取消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虽然埃及过渡政府并未明确表示要取消条约,但是埃及过渡政府对以色列态度已经明显改变。除重新开放加沙的拉法口岸外,埃及政府自1979年以来首次同意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并称将考虑重建与伊朗的外交关系,这些都给自和约签订以来一直相对稳定的埃及、以色列关系以及中东和平进程增加了不少变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