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檀树岗

檀树岗

檀树岗,位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豫之交、倒水河畔,阳福(阳逻-福田口)公路与两檀(红安两道-檀树岗)公路在此交汇,是武汉市通往豫南重要交通要道。过去,因这里临倒水河的山岗之北,红檀树成林,故名“檀树岗”(现亦有简称之为“坛术”)。

檀树岗乡,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檀树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重建地。

历史沿革

民国初,檀树岗地区属三区,l940年属黄安县紫云乡。中原地区建立后,1952年属第二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属红坪人民公社(七里人民公社),1961年改大公社为区,设檀树人民公社,属七里区。1975年撤区并社,原大公社和杨山公社的五大队并入檀树人民公社。

1984年,檀树公社改为檀树岗镇,大斛单设,均属七里坪镇。1987年,撤区并乡,檀树岗和大斛两乡合并为檀树岗乡,乡人民政府驻檀树岗,离县城35公里。

上世纪90年代,檀树岗乡行政管理职能逐渐上移,成为红安县七里坪镇的一个中心片区(设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檀树岗村与原属檀树岗乡的其他村一起,属红安县七里坪镇管辖。

檀树岗因地处山岗,过去,山北红檀树成林,故名“檀树岗”。1993年,全乡总面积62.1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3799户,170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1人。

地理环境

檀树岗乡,位于红安县东北部,地处鄂豫之交,东与麻城市毗连,南邻红安县紫云乡,西接七里坪镇,北与河南省新县接壤。倒水河由北而南流经境内,阳福公路经檀树岗,北通河南新县,南经红安县县城达武汉市。红安县两檀(红安两道-檀树岗)公路建成后,檀树岗地理位置更显突出。

行政区划

经济

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建檀树岗中型水库和石堰嘴等6座小型水库,渠道8条,全长40公里,建25千瓦以上抽水机站8座,移河改田9处,增加农田面积700亩,除檀树岗水库电站属县管理外,还有十丈山、

马鞍山市两个小电站,装机52千瓦。

农业

1993年,全乡有自流灌溉面积5376亩,机电灌溉面积3393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311千瓦。1993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8096亩,粮食播种总面积21091亩,产粮660.37万公斤;棉花总产量2.3万公斤;油料总产量20.03万公斤;烟叶0.85万公斤;乌龙茶0.98万公斤;出售生猪4786头,年末存栏6519头;水产养殖面积6003亩,水产品总产量9.43万公斤。

檀树岗水库,由于地处湖北-河南省两省交界,自1982年以来,纠纷不断,一直处于荒芜状态。1993年,檀树岗村委会立足开发本地山水资源,租赁承包水库5000亩水面,成立檀树岗渔业开发公司。

文化

革命历史

檀树岗乡,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1927年,紫云区农协会、红安县“九月暴动”指挥部、七里区防务会设在该乡。1928年夏,中共鄂东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领导人在清水塘村举行鄂豫皖革命史上有名的“清水塘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地区,并以黄麻边界光裕山、摩云山、羚羊山、木城寨等地为潘动中心,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走上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开始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29—1931年,红军招募处两次设在檀树岗,招兵7000余人;熊家嘴兵工厂设在程氏祠。1931年,鄂豫皖特区军事委员会驻戴世英村,同年,彭杨军政学校设在该乡杨李家村祠堂湾聂氏祠堂里。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翌日在檀树岗村南河滩召开成立大会。1932—1933年,中共鄂豫皖省委驻熊家嘴村姜家岗。1933年,中共黄安中心县委员会驻该乡杨李家村程芳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县政府曾迁至该乡三圣庵。1929年,红安县农民主席程昭续在七里坪被国民党杀害后,民团团总将他的头颅割下,悬在烈士家乡熊家嘴村村前槐树上示众。全乡登记在册的烈士达千余人。早期革命活动家、黄麻起义领导成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程儒珍、戴克林、戴克明、秦光远,早期革命活动家、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的戴克敏,著名烈士陈定侯、程翰香等都诞生在这里。程维德村的蓝桂珍,动员丈夫、儿子和4个兄弟先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婚妇女张国英送丈夫参加红军,兵站上高悬“世人要学张国英,她劝丈夫当红军”的大幅标语,至今传为佳话。

交通

檀树岗在新中国成立前惨遭破坏,仅有一条破旧的小街。70年代后,旧街被改建并沿阳福公路建新街,两侧建有两至三层楼房。倒水河上建公路桥后,檀(树)紫(云)公路与阳福公路相接,形成一横两纵的街区,总面积0.5平方公里,如今在原檀(树)紫(云)公路基础上,红安县建设成了两(道)檀(树岗)公路,是武汉通豫南交通要道和红安北部的商品集散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