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南部崇左市,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现总面积25578公顷,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该地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额叶猴黑叶猴等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该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为典型的桂西南溶洞,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包括溶洞在内的微观地貌形态是主要的地貌类型,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岩溶石山季节性雨林。拥有丰富的动物与植物资源,已知野生维管植物有144科503属848种,已知脊椎动物有5纲34目97科381种,昆虫有15目103科387属558种。

1980年分别成立崇左市扶绥县珍贵动物保护站,1982年两个保护站分别被政府确定为广西板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板利和岜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确定为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被学会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保护区入选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头叶猴保护区位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和宁明县大新县境内,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2°10′43″—22°36′55″,东经107°16′53″—107°59′46″,由间断分布的板利、岜盆、驮逐、大陵四个片区组成,总面积25578公顷,其中核心区10093.3公顷,占39.5%;缓冲区6950.7公顷,占27.2%;试验区8534.0公顷,占33.3%。

地貌

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桂西南溶洞,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包括溶洞在内的微观地貌形态是主要的地貌类型,保护区的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32个群系,其中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岩溶石山季节性雨林等。

气候

白头叶猴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雨季为5月—9月, 旱季为10月至次年4月。年平均温度为29.3℃, 月平均温度在17.5℃(1月)至34.8℃(7月)之间变化。

历史沿革

崇左市全市森林覆盖率53.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3200多万立方米,这些都为白头叶猴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良好条件。”为了拯救珍贵的白额叶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党委政府专门设立白头叶猴保护机构,之后一步步实现升级。

1980年,原广西南宁地区分别成立崇左县、扶绥县珍贵动物保护站。1982年,这两个保护站分别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广西板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岜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岜盆和板利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还和保护区的群众签订了保护协议,每年对保护区的老百姓进行生态补偿。虽然补偿标准较低,但是由于白头叶猴的主要食物都是树叶,一般不会像猕猴那样常常跑到田里糟蹋庄稼,因此当地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意见。

2005年,由板利和岜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崇左市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崇左市成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为副处级参公单位。

2010年,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定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保护区获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同年,经国务院批准,白额叶猴保护区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5578公顷,共分为岜盆、板利、驮逐、大陵四大片区。

为解决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2015年来,通过整合林业项目补助资金,与林场和公司合作共建,建成了集视频监控、疫源疫病防治、科普宣教、白头叶猴食源植物培育、白头叶猴饮水源、观测点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白头叶猴保护监测中心,解决了保护区建立以来无固定监控、宣教、管理设施等问题。

为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白额叶猴的氛围,白头叶猴保护区开设了白头叶猴大讲堂,邀请海内外知名动物研究学者开讲白头叶猴。从2015年至2016年,在社区、高校、中小学等开展系列科普宣教活动。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联合成立白头叶猴艺术团,在社区开展文艺宣传。

经过多年的保护,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改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稳步提高,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8年被学会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近日下发了《关于公布2022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录的通知》,决定认定40个单位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其中,崇左市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白头叶猴保护区)荣登榜单,是广西2022年唯一入选单位。

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局为崇左市林业局的下属单位。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局内设一个综合科,下设板利、岜盆两个保护站和驮柏、渠邦两个保护点。管理局现有人员编制5名,板利保护站现有人员编制10名,岜盆保护站在2012年有人员编制8名;保护区在职职工20人,其中管理局机关3人,板利保护站9人,岜盆保护站8人。同时,保护区还聘请有专、兼职护林员25人。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地点在市林业局新办公大楼内,两个保护站分别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自然资源

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头叶猴黑叶猴等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

植物

保护区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已知野生维管束植物有144科503属84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刺孢苏铁和叉叶苏铁2种,属二级保护植物有七指蕨、蚬木香樟木任豆、海南、东京桐等6种。保护区还分布有珍稀的兰科同色兜兰等15种;此外,保护区还是广西金花茶组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生长有淡黄金花茶等6种金花茶。

动物

保护区已知脊椎动物有5纲34目97科381种,昆虫有15目103科387属55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白头叶猴、黑叶猴云豹蟒蛇等5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猕猴、大壁虎、冠斑犀鸟白鹇等26种;属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眼镜王蛇斑飞蜥等,达57种。

重点保护

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头叶猴黑叶猴

白头叶猴

又名花叶猴,俗称白头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是我国特有的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头小,尾长,体型纤细,喜食树叶,成年个体周身以黑色为主,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就像戴了一顶白色瓜皮瓜皮帽,常年栖息在喀斯特石山地区,生性机警、活动灵敏,因此又被称为“石山精灵”。但其幼崽全身毛色呈金黄,成长过程中会从身体中部开始慢慢变灰,直至呈现成年白额叶猴的样貌。与大熊猫相比,白额叶猴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并且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因此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不亚于大熊猫。

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目物种。由于目前并没有在国外发现活体和标本,因此,白额叶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目之一。多年来,白头叶猴野外种群正在稳步恢复,幼猴出生率趋向良好发展,白头叶猴数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62只,发展到现在已突破1400余只,种群数量正在逐年增长。

黑叶猴

黑叶猴,名如其猴。“叶猴”,表示黑叶猴以树叶为主要食物;“黑”则是因为黑叶猴除了耳朵到两颊有两条白色条纹外,全身黑色,因此,黑叶猴又俗称“乌猿”。刚出生的小猴子体重大约500克,通体金黄,脸是肉色的,有一对明显的大耳朵。60天以后,小猴子头顶的毛色开始变黑,黄色逐渐消退,等长到八九个月时,毛色和肤色完全变黑,与成年黑叶猴颜色相同。

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目之一。目前在全球仅在中国和越南有分布,其中超过90%的种群分布在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近年来,随着我国保护力度的加强,黑叶猴生息繁衍条件不断改善,不仅核心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其栖息范围也有逐步扩大趋势,黑叶猴全球的种群数量已经超过2000只,其中大概三分之一都生活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发与保护

研究开发

保护区物种丰富而独特,典型的桂西南溶洞,形成丰富独特的生物景观,适宜开展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科研考察、教学实习、摄影摄像等活动。北京大学在保护区弄官山区建立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别在保护区岜盆保护站建立了野外科研教学基地。还先后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各界专家人士到保护区研究、考察。2010年1月,保护区被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协会确定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被学会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保护区入选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经济价值

2015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300多次,新华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关于白额叶猴保护区保护管理成效的采访报道累计观看(阅读)超过800万人次。白头叶猴保护区被中央宣传部选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典型。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自然保护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妥善解决部分社区群众就业问题,辐射带动周边70多家餐饮店、旅社发展,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

保护措施

强化建章立制,凝聚保护合力。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目栖息地保护条例《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条例》,推进白头叶猴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坚持管护结合,加快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全国首批叶猴类生态廊道2条、白头叶猴饮水源5个、食源植物园1个,并通过征租地的形式退耕还林,恢复白头叶猴栖息地500多亩。

强化科普宣传,营造爱猴氛围。建成首个以白头叶猴为主题的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白头叶猴馆。

保护区建成覆盖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结合人工巡护、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构建点面结合的监测网络,绘制130多群猴的分布图,建立每个猴群的动态变化档案。

相关荣誉

科研宣教

文化活动

2003年以来,白头叶猴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教授,曾先后4次作客中国中央电视台,讲述白头叶猴生态学知识,并出版专著2本,论文80多篇;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曾在中外媒体讲述白额叶猴保护知识10多次;从2004年开始,白头叶猴分别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以及第七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园林园艺博览会被当作吉祥物原型;2009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排演的音乐剧专业《白头叶猴》夺得第七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剧展桂花金奖;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广西活动周的推介影片,将白头叶猴作为展示广西风采面貌的标志性元素,让白头叶猴走出广西,走向了世界;2012年,由崇左市本土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请到左江看国宝》在全区妇代会上一鸣惊人;2012年2月,以白头叶猴摄影作品为主题的《崇左•白头叶猴的家园》摄影作品展暨《崇左•我们的家园》一书首发仪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成功举办;2013年,崇左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头叶猴之乡”。

科研调查

保护区独特的岩溶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孕育着众多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许多科研院校的专家和学者来此考察研究和教学实习。广西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别在保护区岜盆保护站建立了野外科学研究调查基地。北京大学在保护区板利站建立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保护区积极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开展白头叶猴资源调查、黑叶猴资源调查、植物本底调查、白头叶猴食源植物调查、昆虫调查和洞穴调查等。

2012年至今,白头叶猴保护区先后接待了中英留学生科考营、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科考团等数百个青少年团体开展科研科普教育活动。

参考资料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18) |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生态环境部.2024-01-25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广西新闻网.2014-05-28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生态学学会.2024-01-2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1-25

Forbidden.人民网.2024-01-25

..2024-01-26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2024-01-25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崇左白头叶猴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OSGeo中国中心.2024-01-25

生态崇左.央广网新闻.2024-01-25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保护区.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2024-01-25

科普:“石山精灵”——白头叶猴.新华网.2024-01-25

中国最珍稀的猴类——崇左白头叶猴.广西地情网.2024-01-26

头顶“白帽”的“石山精灵” 我国白头叶猴野外种群稳步恢复增长.央视网.2024-01-25

白头叶猴喜添新丁 种群数量突破1400只.央视网.2024-01-26

濒危级的“黑色精灵”,刚出生其实是小金猴!.央视网.2024-01-25

世界上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的黑叶猴 小时候竟然是金黄色.央视网.2024-01-25

走近贵州的黔金丝猴和黑叶猴.中国日报中文网.2024-01-26

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环境部.2024-01-26

探访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从“与猴争利”到“以猴为荣”.中国新闻网.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