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藏经

中藏经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署华佗所作,具体成书年代不详。

简介

《中藏经》禀承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倡导重阳节论。《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英]TheTreasuredClassics

内容

简介

综合性临床医著。又名《华氏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书分3卷(《宋书·艺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内容相同)。从内容分析,《中藏经》可能成书于北宋。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内有山药(旧名长山药,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故知此书当成书于英宗后(1064年以后)。而《中藏经》的书名首见于《宋志》。但清代孙星衍认为:“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张,医论与附方部分成书于不同年代。

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疮、等病,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有较为中肯之评析。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此书有多种刊本,现存最早为明《医统正脉》本,另有明清多种刊本及日刻本、现代排印本等。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佗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

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孟頫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姓锦芳。其弟录稿赠余。又以爱新觉罗·颙琰戊辰年。乞假南归。在苏州市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

郑处中之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着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李治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是根据宋本手录。元代不避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此书四库书既未录存。又两见赵写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万应丸等。皆以丸散治疾。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案五脏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数。今俗医任意增减。不识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药为中医之叹。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过于内科。此即古方不可增减之明证。余所得宋本医学书甚多。皆足证明人改乱古书之谬。惜无深通医理者。与共证之。

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太岁戊辰十月四日。孙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馆。

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生成论第三

阳厥论第四

阴厥论第五

阴阳否格论第六

寒热论第七

虚实大要论第八

上下不宁论第九

脉要论第十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生死要论第十三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劳伤论第十九

传尸论第二十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卷中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论痹第三十三

论气痹第三十四

血痹第三十五

论肉痹第三十六

论筋痹第三十七

论骨痹第三十八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卷下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附录一·序

附录二·跋

主要研究著作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 逆顺”的有别于《黄帝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中藏经》的世传版本系统有一卷本、两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种。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统的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该刻本经过孙氏精校,堪称善本,有较高学术价值。本书后附元代赵孟頫手写本《中藏经》,该写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中藏经》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复经赵姓摹写,堪为书林奇珍。

参考资料

中藏经.中医宝典.201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