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纪念馆
李少春纪念馆是“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是“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市”的重要内容,是集“名人纪念,艺术研究,戏剧博览,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文化设施。
历史沿革
李少春纪念馆由著名戏曲评论家和建筑专家策划和主笔。在筹建过程中,多次征求了李少春亲属的意见;两次邀请数十名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国内知名戏曲评论家、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莅临指导;先后到十余个省、市考察,拜访了专家学者、知情人、合作者等,多方征集建馆、布展资料,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 2006 年11月4日李少春诞辰87周年之日剪彩开馆。
李少春纪念馆坐落在霸州市区益津中路,由贵宾厅、展厅和古典小戏楼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000m2。
贵宾厅陈列了参加专家研讨会的专家题词,表达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李少春京剧艺术的关注和厚爱。
建筑特色
序厅
位于纪念馆前厅南侧,通过一批珍贵史料筒要介绍了李少春先生的父亲——李桂春(艺名小达子)的艺术生平和人生足迹,重点展示其一生中的两大贡献:一是作为一代戏曲名家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创演连台本戏,获“南派活包拯”之美誉;二是作为戏曲教育家以独特的教子方式培养了李少春。同时,充分挖掘并展示了李氏父子与“燕赵梨园”这块沃土和以“超胜于人”思想为精髓的霸州市文化根脉之间的渊源。
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粉墨传奇”介绍了李少春传奇的一生。本展厅分为六个部分:“坐科天津市”、“进京赶考”、“驰骋南北”、“大好年华”、书房和余篇。
本展厅面积约占展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体内容综合展示了李少春先生从坐科达子楼直至罹难“文革”这一短暂、辉煌而富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生;展厅朴素典雅、线条清晰,近300件珍贵实物和大量丰富而翔实的照片、文字资料勾勒出这位全能型艺术家不断丰富和充实自我、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风格和由成功走向辉煌、走向巅峰的艺术道路与成就。
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英雄史诗”展厅以剧照和文字说明为主体,列举了李少春创演或排演的十部以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为题材的京剧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洋洋洒洒汇聚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华夏儿女英雄史,也使人们为艺术家身上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和支撑其精神世界的英雄情结所震撼。
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花团锦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中国国家京剧院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李少春等人为代表的、具有雄厚实力的演出与创作群体;这个展厅重点反映了形成这一花团锦簇繁荣局面的人文主体,设计风格淡雅清新,使人如置身书卷。
第四展厅
第四展厅: “春韵流芳”李少春先生做为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不仅在京剧的表演、创作、编导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可供后人学习的宝贵遗产,同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个展厅集中展示了李少春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其独特魅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
音像厅
音像厅:这里集中了李少春先生创演的所有经典剧目录音和部分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资料;在这里你还可以亲耳听到李少春先生谈创作体会的讲话录音,体会艺术家着意创新、追求艺术完美的心路历程。
古典小戏楼
古典小戏楼:小戏楼是纪念馆的配套设施,为戏曲研究、演出实践、戏迷联欢、休闲娱乐提供场所。小戏楼建筑面积342m2,以宫廷戏楼与民间戏楼为基本风格,采用桦梨木实木雕刻沥粉贴金,古朴大方、格调高雅。戏楼内设舞台、贵宾包厢、戏园茶座以及环式回廊;拥有具国内一流技术水平的灯光、音响设施,功能完备,可供百余名观众观看演出。
李少春纪念馆在总体规划设计、展厅布置和规模、装饰装修水平方面,均处于全国县级市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展示霸州市风采,打造文化名城,叫响“戏曲之乡”的一张名片。
2008年1月,李少春纪念馆成功的申请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纪念馆以此为契机,提升档次、打造精品,对景区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对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全卫生等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提高,精益求精,努力把李少春纪念馆打造成霸州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景区。
免费政策
2020年2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自疫情结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景区对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医护工作者实行凭有效证件免票政策。医务工作者持本人身份证及医务相关证件原件可享受全年优惠。
文化活动
人物介绍
李少春(1919年----1975年)霸州市人。生于天津市,长于上海市。“全能型”京剧表演艺术家。其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以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走红上海,人称“活包拯”。少春自幼接受严父庭训,并从师沈延臣,打下幼功基础。1931年随全家返回天津。在严父安排下,选择“谁好学谁”、“坐科”达子楼的学艺之路,文请“谭(鑫培)派”教师陈秀华,武请“杨(小楼)派”教师丁永利。正规启蒙,由此开始。曾由梅兰芳提携,合演《四郎探母》。1938年,在天津正式亮相,演出《打金砖》等戏,一炮而红。
1938年秋,李少春“进京赶考”。组“群庆社”,以唐文宗余(叔岩)、武宗杨(小楼)的文武双出《击鼓骂曹》、《两将军》轰动京华。随后,拜余叔岩为师,得其真传。从此,步入“京角”行列中。
1941年冬,为北京市唱红后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其文武双出乃至“一赶三”引起轰动。此后,驰骋大江南北。1944年改“群庆社”为“起社”。相继排演自行改编之《文天祥》、《野猪林》,“翁(翁偶虹)剧”《百战兴中唐》,艺融京海,独领风骚。
新中国成立,正当大好年华,艺术上呈现出质的飞跃。1951年,改“起社”为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不久,率团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为京剧实验工作第一团。其前《将相和》、其后《闹天宫》都深受海内外欢迎。1955年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被任命为第一团团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更以忘我的创造精神,先后排演了《响马传》、《赤壁之战》、《满江红》以及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等,并拍摄电影艺术片《野猪林》,成为传世之作。
在田汉关于“创造中国自己的演剧体系”精神鼓舞下,相继发表《堂堂胆气、耿耿丹心》、《新》、《从“不是这里的事”说起》等重头文章,提出自己是“李少春让林冲支配李少春”带有中国程式体验特色的表现派。其哲理深,为剧界所罕见。
正当走向“知命”之年,却遭遇文革“浩劫”。未及“四人帮”垮台,乃于1975年不幸逝世,年仅56岁!
但李少春毕竟留下了一份集编导演创腔于一身;熔“京派海派”于一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全能型”京剧艺术家的丰富多彩的人文遗产。
李少春毕竟留下了一系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英雄史诗”。
李少春毕竟留下了一个为中国演剧体系努力拼搏而“花团锦簇”的艺术群体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李少春毕竟留下了一把圣火,由他的后来人继续传承;留下了一派清风,让多少国家多少民众至今依然感到李少春的光辉存在:一个“中国孙悟空”、一个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一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独具特色”的“京剧使节”。
参考资料
纪念馆简介.李少春纪念馆.2022-02-22
李少春纪念馆简介.廊坊指南.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