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发条橙

发条橙

《发条橙》是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所著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2年。

《发条橙》讲述了在英国未来社会,一个处于躁动青春期的问题少年,破坏社会,无恶不作,被捕入狱后甘愿接受一种新型的“厌悲疗法”的治疗,重返社会后,却发现自己已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发条橙》以政府如何消除社会上的犯罪行为为例,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政府才算是合适的政府,政府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社会等当时很急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1972年,该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上映。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主人公亚历克斯的故事。人类那时已进入后现代社会,在极糟的大都市(可能是伦敦),社会治安一片混乱,人们在夜间时常受到小青年的骚扰。十五岁的亚历克斯及其团伙——“四人帮”经常恐吓居民,疯狂施暴。小说在酒吧里开始,计划了晚上的活动,他们袭击了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教师模样的老头,洗劫一家偏僻商店的夫妇后制造不在现场的伪证,然后对一醉鬼随意滋衅殴打。他们与另一流氓帮派进行巷战,偷盗汽车并撞人取乐,行至乡间他们闯入民宅,折磨房主,轮奸他的妻子。他们把别人的汽车推入河中,毁坏地铁的设施。第二天,亚历克斯逃学并诱奸了两个十岁左右的女孩。这晚,为争领导权四人发生内争,亚历克斯略占上风。为赢得绝对权威,他独自闯入一老妪家中行窃,被同去的同伙山姆出卖,落入法国网球公开赛。老妪之死使他被判处十四年监禁。两年监禁后,他由于过失杀害同狱室新来的囚犯且得罪了新上任的内政部长,被罚接受路德维克“技术—恶心法治疗术”。路氏治疗不仅剥夺了他向恶的自由意志,也剥夺了他自卫的本能,他成了发条橙—没有自由意志的机械装置。两周后,他被获释放。他满心欢喜地回到家,却被父母拒之门外。接着一系列不幸发生在他身上。他碰上了以前的受害者—教师模样的老头的报复,前来解救的警察却是山姆和他先前给过一刀的对头。在郊外受到一顿暴打后,碰巧他又敲开了《发条橙》作者亚历山大的家门。尽管他当时没有被认出,却被亚历山人当作推翻在台政府的武器,间接地导致了他自杀。但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出于政治考虑,政府从精神到肉体治愈他后,给他安排了好工作。恢复如初的亚历克斯夜间又重操旧业。一日他忽然厌倦犯罪,长大成熟。他期待有一个自己的家,想象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儿子也会无视上一代地劝告走自己的路。他的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创作背景

《发条橙》出版于1962年,是伯吉斯对当时国际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形势始终处于极大变动之中,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革命的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革命和政治斗争,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想理论的蓬勃发展交相辉映,推动着知识分子对众多信仰问题、人性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如何管理社会等众多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人物介绍

亚历克斯

一个处于青春躁动期的“问题少年”。他纠集同伙寻衅滋事,为非作歹。在一次入室抢劫中,他因同伴背叛而被抓,室主老太太的死亡使他进了监狱。服刑两年后,他被当局选为国家预防犯罪实验的研究对象。通过药物控制,亚历克斯会对暴力场景产生各种让他无法忍受的生理反应,甚至连暴力倾向的念头以及与此相关的音乐或图片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让身体产生抗拒反应。实验结束后,被释放的亚历克斯完全失去了实施任何暴力行为的能力,却依然无法为社会所容纳。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发条橙》表现其主题的角度是主人公的被动性,是施为者的行为对他造成的创伤。由于政府治理犯罪的新理论和新措施,一个健壮的17岁青年变成了一个只有人的样子没有人的机能的机器一样的人,受条件反射的控制,只要动一动人类正常的情感都会受到痛苦的袭击和煎熬,只要条件不变,他就会生不如死。《发条橙》要揭示的主题是高压僵化统治的悲惨后果。一个青春年少的健壮青年都变成了没有机能的人,如果社会上有大批的人都成了这样的人(改造所像学校培养学生一样改造犯人,而且犯人如此多,更难以想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情况),那么人类社会将会歪曲。

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特殊的境遇之中,即极端放纵的自由世界和极端封闭的不自由的世界(监狱),而故事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展开:过度的自由引发一系列暴力一限制自由导致人的自主性丧失成为非人恢复自由又使人因无法适应社会而处于生存的困境。小说的内涵也更加深刻,试图通过主人公的选择给我们揭示人所处的尴尬的两难境地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由悖论:人既想拥有自由,又不得不束缚自由;个人意志的极端自由会导致欲望的无端泛滥,而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极端控制又会导致人的自由的彻底沦丧。

艺术特色

小说从第一人称叙述者亚历克斯的回忆展开。亚历克斯用过去时态向读者倒叙了他作为小流氓的人生经历。他恐吓居民,然后被捕入狱。继而被剥夺自由意志。经历一系列事件后他恢复了自由意志,又恶习难改,仍操旧业。终于一口觉悟,他以现在时态告诉读者他的生活要从新开始,他要追寻自己的未来。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叙述者,亚历克斯在倒叙中不时地向读者发问。显然,小说中过去和现在交错出现,倒叙和顺序相交织,时态和时序的安排富有节奏,犹如发条有规律地嘀嗒嘀嗒作响。

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缩小读者和亚历克斯不良少年的心理差距。亚历克斯可以说是作恶多端,毫无疑问,多数读者会因其罪行之多而震惊,由此产生对他的排斥和厌恶就在所难免。因此处理好读者和叙述者亚历克斯的心理距离非常关键,否则读者很可能未读完小说就望而却步。而使用亚历克斯作第一人称叙述者,尤其是通过让他不时地向读者讲话,既暗示读者现在的亚历克斯和过去的他之间有差异,又隐含着他想和人交流的欲望,能很自然地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借助于他频频向读者貌似轻松的寒暄,拉近了他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随着情节的发展使得读者继而同情他,甚至为他辩解。小说结尾,过去的亚历克斯和现在的亚历克斯融而为一,谜底揭开,引发读者关于吸条橙”的种种思考。

其次,伯吉斯这样安排使小说富有节奏感。在《发条橙》里,读者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努力。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主人公一天两夜的罪行和被捕,第二部分叙述了他在监狱的两年生活和被剥夺自由意志,第三部分讲述他释放后的一段生活。每部分又均有七章,而且各章长度近似。然而无论各部分还是各章,均无标题,只有全书的一个标题—发条橙。整部小说形式上有似于三组七个长度相似的音符组成的乐谱共同服从于一个主题。小说第一章的开头和末章的开头有很人部分文字上的重合,有似于歌词的重复。

安东尼·伯吉斯是语言创新的作家。他不仅懂多国外语,在《发条橙》里还汲取英美国俚语、俄语和吉普赛方言的特点,自创了二百余个那查奇语汇,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气氛,不仅符合人们想象中后现代社会年轻人语言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赤裸裸的色情描写。其中,俄语词根在英语词汇里的使用则暗示着作家本人认为亚历克斯的命运无论是在资木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毫无二致。配合着书中富有节奏感的一桩桩暴行和令人惊异的画而描写,那查奇语汇的使用无疑为小说增添了复调色彩。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1972年,该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上映,影片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主演。影片曾获1971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1972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作品评价

作品争议

《发条橙》自从出版以来已经激起了很多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书中所使用的语言,及小说前面,第一部分中所出现的野蛮暴行和性暴力场面。

1977年,在康涅狄格州西港地区,家长们向学校事会抗议在中学课堂上使用此书。在他们的抗议中,他们引用了书中“令人不偷快的”语言。于是这部作品被从课堂上取消了。1982年,在亚拉巴马州安尼斯顿地区,抗议导致把这本书临时从图书馆取消了,后来这本书又被放回去了,但是增加了限制:学生必须得到家长的允许才能借出这本书。

作者简介

约翰·安东尼·伯吉斯·威尔森(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1917年2月25日-1993年11月22日),笔名安东尼·伯吉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作家,英国剧作家和评论家,自幼丧母。

他出生在曼彻斯特郊区的一户天主教家庭,父母都从事音乐舞蹈,但他却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在英国不算主导宗教的天主教。为此,他在小说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观点之间的对立;除了《带发条的桔子》,还有《缺少的种子》(1962年)和《尘世权力》(1980年),都表明他的信仰游动于残存的贝拉基主义(5世纪在英国本上出现的基督教异端,认为人类性本善,享有自由意志)。

1940年,他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战争结束后,他开始担任教职,并在业余时间组织一些剧团活动。一直到1959年之前,他并没有写过什么作品。他的第1部小说《城垛上的幻影》到1965年才发表。1954年,他成为马来西亚文莱的教育官员。他一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和上百篇论文。1962年,他的代表作《发条橙》出版,奠定了他的讽刺小说家的地位。1980年发表以英国作家威廉·毛姆为角色原型的《尘世权利》。1993年11月22日,伯吉斯因肺癌伦敦去世。

参考资料

发条橙.豆瓣.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