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喷火器

喷火器

背囊式火焰喷射器于1898年发明并被多国采用,但德国在1915年首次将其用于战争。进入20世纪30年代,多国开始制造不同形式的喷火器,包括重型喷火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喷火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油料改进、喷枪设计、油瓶和点火具改革等。美国发明的凝固汽油提高了喷火器性能,战争期间生产了近4万具喷火器。

喷火器由油瓶、压源装置、输油管、点火装置和喷火枪组成,能形成高温火柱。便携式喷火器可背负使用,最大射程可达40~80米,车载式喷火器可安装在坦克或装甲车上,最大射程可达200米左右。其他类型还包括手提式喷火器、重喷火器、地雷式和堡垒式喷火器等。

喷火器有便携式和车载式两种,一些国家改进了传统的液柱式火焰武器,如意大利的T-148/A式轻喷火器和中国的FPHO2B式轻喷火器。另外,美国德国等国家研制了火焰弹式火焰武器,如M202式燃烧火箭弹发射器和DM34式便携式火焰弹发射器。喷火器发展的趋势还包括改进油料和装料性能,提高射程、燃烧时间和燃烧温度等指标。

历史沿革

起源

火,自古以来就与战争如影随形。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依靠火攻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战绩。自公元808年发明黑火药后,以黑火药为基础的燃烧剂迅速发展,出现了“簇擎火球”“猛火油柜”“飞火枪”“一窝蜂”“火龙出水”“飞空砂筒”以及“神火飞鸦”等投射火器

以火作为进攻武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并且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燃烧战斗部的设计上,使装有燃烧剂的燃烧弹药能以发射其他类弹药的同种武器发射出去,如燃烧航空炸弹、燃烧火箭弹等。另一个方向是设计专用的发射燃烧剂的武器,如火焰喷射器。具有现代意义的火焰喷射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

发展

背囊式火焰喷射器(轻喷火器)于1898年发明,随后法国意大利等国开始装备。但直到1915年6月,德国才首次将轻喷火器用于战争。喷火器的应用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并开始仿制研制。5个月后,俄罗斯试制的喷火器投入战场,当时使用的喷火油料是非稠化油料,由汽油与柴油煤油混合而成,喷射时火柱松散,油料燃烧猛烈,时间短,射程较近。进入20世纪30年代,德国、英国苏联、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先后制造了使用油料、油瓶、喷枪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喷火器,有些国家还发展了重型喷火器,如地雷式喷火器、机械化喷火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喷火器提供了更多的试验和使用机会,喷火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油料的改进、喷枪的设计、油瓶和点火具的改革等。特别是美国于1942年初发明的凝固汽油,大大提高了喷火器的使用性能,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生产了近4万具喷火器。

结构

喷火器主要由油瓶、压源装置、输油管、点火装置和喷火枪等部件组成。在喷射过程中,油瓶内的油料在压缩气体或火药等压源的作用下,经过输油管和喷火枪喷出,并被油料点火管的火焰点燃,形成一股火柱。所使用的油料通常是铝皂型凝油粉稠化的凝固汽油,这种油料具有很强的粘附性,能延长燃烧时间,产生约800度的高温。

特点

优点

喷火器是一种近战燃烧武器,特别适合在不利于大部队机动作战的特殊地理条件下(如岛屿、山地、丛林等),能够有效弥补步兵火力的不足。在历次边境地区反击战和岛屿进攻作战中,喷火器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它主要依靠高温火焰射流来杀伤敌防御工事、战壕、坑道、山洞内的目标,也可以杀伤和阻击冲击的集群步兵。

喷火器的毁伤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火焰射流能形成散布的火场,实现大范围的毁伤;喷火油料附着在目标表面持续燃烧,造成持续毁伤;同时,喷火器的燃烧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氧气并产生有毒烟气,使敌方人员窒息。此外,喷火器的燃烧射流受地形影响较小,能够沿弯曲地形前进并实现漫流飞溅,从而取得普通直瞄武器难以达到的杀伤效果。

缺点

现役的喷火器受限于其点火结构与动力源,每瓶油料只能一次性喷完,使得喷射次数受到油瓶数量的限制。这降低了喷火器的灵活机动性,并影响了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分类

喷火器主要分为便携式和车载式两种类型。一是便携式喷火器,这种喷火器由单兵背负使用,其压源为压缩空气或无烟火药,全重约为23千克,装载的油料量为10~18升,可以持续喷射数秒钟或进行3~10次的喷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0~80米。二是车载式喷火器,也被称为机械化式喷火器,这种喷火器被安装在坦克或装甲车上,可以携带200~1500升的油料,能够持续喷射数十秒或数十次。最大射程可以达到200米左右。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喷火器,如手提式喷火器、重喷火器、地雷式和堡垒式喷火器等。

发展和现状

目前,各国装备的喷火器主要分为便携式喷火器和车载式喷火器两种类型。一些国家从战场费效比出发,坚持发展传统的液柱式火焰武器(即喷火器),并在工艺、设计、材料和结构上进行了大力改进。例如,意大利设计的新型T-148/A式轻喷火器在传统的油瓶压力瓶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去除了压力瓶,使油瓶兼具压力瓶的功能,同时对点火具、输油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设计,从而成为现代液柱式喷火器的先进代表。同样,我国军队装备的FPHO2B式轻喷火器采用了轻质材料,大大减轻了质量,提高了作战效能。

总的来说,液柱式喷火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优化武器结构、增加射程、减小质量、简化操作。为了克服喷火器射程近、质量大以及勤务性复杂的缺点,一些国家开始改变传统的喷火器结构,采用火焰弹式火焰武器,从而形成了火焰弹式与液柱式并举的局面,这同样是喷火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借用反坦克火箭的现成部件研制出了4管便携式多发火箭弹式火焰武器,并在越南战场进行了实战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几年后,该武器被定型为M202式燃烧火箭弹发射器。

M202式发射器由玻璃钢制成,各管口径均为66mm,发射管长686mm,并使用机械装置点火。它可以采用立、卧、跪、坐姿发射,每管内可装填1枚M74型66mm燃烧火箭弹,其弹内装有0.6kg的燃烧剂。发射后,火箭弹触发引信爆炸,燃烧剂遇空气自燃,有效散布半径为10-20m。对于点目标,其有效射程可达200m;对于面目标,其最大射程为750m。此外,德国苏联也相继研制出了火焰弹式火焰武器。例如,德国装备的DM34式便携式火焰弹发射器,它由发射管和火焰弹组成。发射管由铝制发射器、扳机和握把组成,内装3枚火焰弹。每枚弹药装填有0.24kg的红磷镁粉燃烧剂。它采用双推进药剂发射方式,后坐力很小,射程在8-80m之间。该武器轻便灵活,设有双重保险机构,安全可靠。

另一个喷火器发展的趋势是不断改进喷火器的油料和火焰弹的装料。前者主要是提高油料的减阻性能,加快油料出口速度,从而增加射程;同时也在改进制备油料的性能。后者主要是改进装料,使弹体接触目标后能大面积散布并增加燃烧时间,提高燃烧温度。

美国喷火器

美国军队的便携式喷火器经历了多个型号的发展,包括M1型、MZ-2型、MZA-7型、MS型、MG-7型和MGE-7型。其中,MZA-7型喷火器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被广泛使用,但因其质量大、不利于行军作战,美军对其进行改进,采用铝架结构并发展了轻型喷火器。此外,美军还装备了车载式喷火器,如M67A1式车载喷火器,但该车载喷火器削弱了坦克的远距离作战能力,因此美军又研制装备了M132AI式自行喷火器,用于攻击坚固阵地内的有生力量或焚毁军用物资。

苏联喷火器

俄罗斯在1916年开始装备第一代“T”型轻喷火器,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该喷火器使用压缩气体喷射,但没有减压阀,导致喷射距离随压力变化而缩短。经过多次改进,包括更换扁平油瓶为圆柱形并改进击发机构,最终于1942年装备了POKC-3式喷火器。1950年,俄国又装备了IONO-50型轻喷火器。此外,苏联还研制了中O1式地雷喷火器,后改进为中OR-2式喷火器。为解决其存在的诸多问题,1950年又研制出TONO-50式重型喷火器。同时,苏联军队还发展装备了TO-55式坦克喷火器,该喷火器由T5式主战坦克和ATO-200式喷火器组成。

中国喷火器

中国便携式喷火器的发展历程包括FPH01式、FPH02式、FPH02A式和FPH02B式。其中FPH01式仿制自苏联的几N0-50式轻型喷火器,采用3瓶结构,战斗全质量为2kg。1978年,中国制造并装备了FPH02式,仍为3瓶结构,战斗全质量降低到20kg,使用微型交流永磁发电机点火,输油管采用耐压钢丝胶管。20世纪80年代研制并装备了FPH02A式,采用2瓶结构,战斗全质量降至15.5kg。90年代研制了FPH02B式,采用轻质材料,战斗全质量降至12.6kg,提高了山地高原地区的作战效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