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院口村

院口村

院口村位于山东省福山区城南16.3公里,村聚落呈长方形,属张格庄镇。有203户,520人。清乾隆谭姓由冯家迁入,徐姓栾姓于清末相继徙居,各姓氏和睦生息。耕地421亩,果园362亩,山峦210亩。村处丘泊地带,属黄粘土壤,宜粮果生长。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番薯、花生、水果等,主要种植包谷、烤烟等经济作物。骨干企业有石灰厂和石子场。

村情概述

院口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城南16.3公里,属张格庄镇。有203户,520人。耕地421亩,果园362亩,山峦210亩。村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宽约250米,南北长约350米,有南北向主街1条,东西向主街2条。烟(台)凤(城)公路从村西穿过,通公共汽车。

据《福山孙氏家谱》记载:“孙氏系三国权(孙权)至皓(孙皓)传,而族始漫散,其先有避于辽者,李世民平辽,兄弟八人浮海抵福山,遂世为福山人。宋元而后,代有显人,谱牒具焉。”孙氏八兄弟由八角登陆福山区后,先居孙(今百堡)、花岩等地,其后裔分居于古现孙家,兜余两甲庄,张格庄浒口、院口,门楼仉村孙等村。又据村民孙盛川所藏孙氏族谱书载,明洪武年间,孙姓由门楼仉村孙迁此建村,因村南有南君顶,北有大梁山,东有围子山,西有葫芦门(也叫粉底山),南、北、东三面皆山,西有“门”,中间坦荡开阔,形似大院,而村位于山下出口处,故名院口。清乾隆谭姓由冯家迁入,徐姓栾姓于清末相继徙居,各姓氏和睦生息。

村处丘泊地带,属黄粘土壤,宜粮果生长。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修水利,在村东修建塘坝1座,蓄水万余立方米,浇地50余亩。1983年前,以粮为主,集体经营。1983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果兼作。1995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种植业为主,注重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到2000年底,栽植大樱桃100亩,葡萄260亩,干杂果60亩。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番薯、花生、水果等。骨干企业有石灰厂和石子场各1家,有大小客货运输车45部。小学、幼儿园与车家联办。村有卫生所1处,户办小商店3家。

其村知名人士有:孙旭光,初中文化,1944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第二建设公司处长、党委书记。徐贯一,大专文化,1944年参加工作,曾任东北林业部副处长。孙德栋,高中文化,1945年入伍,曾任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华东支公司副经理。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54亩(其中:田131亩,地523亩),人均耕地0.71 亩,主要种植包谷、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17655亩,其他面积10453.70 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路、电话,无路灯。有23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3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0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88.5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2户,(分别占总数的17.80%)。

该村到德苴乡政府道路为不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辆,摩托车84辆。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8.80 万元,占总收入的68.67%;畜牧业收入37.10 万元,占总收入的21.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52头,肉牛76头,肉羊头);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0.58%;第二、三产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4.62%;工资性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3.47%。农民人均纯收入842元,农民收入以烤烟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2人(占劳动力的2.41%),在省内务工22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36户,共乡村人口914人,其中男性481人,女性433人。其中农业人口914人,劳动力55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887人,彝族27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79人,参合率85.23%;享受低保2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236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68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101人,距离乡中学14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31人,其中小学生101人,中学生30人。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38人,少数民族党员3人,其中男党员33人、女党员5人。

村委会由 支书、主任、副主任组成,下设8个村民小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