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作于宋代,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惟录书”,其余石谱“悉削而不载”。剖析该书的赏石观,既益于承前,更泽于启后。
《云林石谱》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平生好石,乃时风所薰。宋代重文轻武,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众,同时赏石趋于细腻、含蓄、超脱。在此背景下的《云林石谱》,提炼总结,含蕴挥发,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
特点
该书首先将石形具有“瘦、漏、透、皱”时代特点的石种置于上篇展示。四大名石被排于前十一位之内,即或它石亦属同类。杜绾诠释“瘦、漏、透、皱”未见完整引用者。以其所见,一种用“嵌空奇巧”或“玲珑”代之,一种则寓其意。所谓漏、透者,“透空、通透、宛转相通、嵌空穿眼”也;皱者,“嶙峻,石理笼络隐起,石理扣之隐手”也;瘦者,石形玲珑奇巧而非浑圆一体,自然为瘦也。
其次是从上篇末开始,大篇幅介绍以质地、色彩纹理见长的奇石,反映了挑战传统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赏石观。论质地,宋人重坚硬、细腻、透明或半透明之石如莱石“透明斑剥”。论色彩,以华贵、对比明显,颜色丰富者为佳,如修口石“五色斑斓”。论纹理,以成物像者为佳,如玛瑙“纹理旋绕如刷丝,间有人物为兽云气之状。”
其三,科学赏石观已见端倪,即运用已掌握的地质学知识,对鱼类和植物化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寻。文载鱼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市所产无异。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松化石“顷因马自然先生在山,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仆地悉皆断截。”
内容简介
《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公元1118—1133年,是我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石谱,全书约14000余字,涉及名石共116种。作者详细考察了这些名石的产地,还细数其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坚硬程度、纹理、光泽、晶形、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方面的各自特点。还按其性质进行了分类,并为石灰岩、钟乳石、砂岩、石英岩、玛瑙、水晶、叶腊石、云母、滑石、页岩及部分金属矿物、玉类化石等。书中记载的石头产地范围广达当时的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
《云林石谱》的科学价值,突出地表现在它对矿物、岩石的性状描述上。如对菩萨石的光学性质的描述是“其色莹洁”,“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或大如枣栗,则光彩微茫,间有小如中国樱桃,五色然可喜”。菩萨石即水晶,为透明的石英晶体。当阳光通过晶体时,会发生色散,形成“五色圆光”。杜绾对石头颜色的描述很多,有白色、蓝色、灰色、黑色、紫色、碧色、褐色、黄色、绿色等。此外,还有颜色深浅的区别,如深绿、浅绿、青绿、微紫、稍黑、微青、微灰黑等。他还看到了石头经过风化之后会产生颜色变化,刚出土的灵璧石色青淡,“若露处日久,色即转白”。杜绾对石头的声音很注意,常用东西敲击石头,有的“铿然有声”,有的“有声”,有的“微有声”,有的“声清越”,有的“无声”。经本文作者统计,书中所记石灰岩大部分叩之有声,而且有的声音清越。软的页岩声音低或无声,硬的页岩声音高。叶腊石、滑石、水晶之类基本上没有石灰岩那种声音。
杜绾对于石头的坚硬程度,编辑描述相当精细。他用甚软、稍软、稍坚、不甚坚、坚、颇坚、甚坚、不容斧凿8个等级区别石头硬度。在800多年前能够如此精细,无疑是科学的。杜绾还注意到了石头表面的粗细程度,分为11个级别:粗涩枯燥,矿燥,颇粗,微粗,稍粗,甚光润,清润,温润,坚润,稍润,细润。
对各种奇形怪状用作假山的石头,杜绾阐明了它们的成因是由于“风浪冲激”或“风水冲激融结”而成。他还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风水冲激来加工太湖石的技术:先把太湖石初步加工,雕刻成需要的形状,然后“复沉水中经久,为风水冲刷,石理如生”。
杜绾对化石的认识有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记载了鱼化石和海洋腕足动物门壳体化石——毛脚燕,而且阐明了鱼化石的成因,用实验澄清了传说中石燕会飞的误解。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云林石谱》除上述内容外,还介绍了各种岩石的用途,如造假山,制研屏,制砚以及其他器具、玩具等。还介绍了当时工人加工石材的方法。
《云林石谱》是宋代内容最丰富的石谱,杜绾是宋代很有成就的矿物岩石学家。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