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辰
于新辰,男,1991年出生,亳州市涡阳县城关街道红旗社区居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现任西昌发测站箭体动力室工程师,目前主要负责组织指挥三级火箭动力系统测试和液氢液态氧的加注工作。
人物简介
2007年,毕业于涡阳县第四中学,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提前批次录取。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会生活部长,主持过(主持人之一)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201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目前已成功参与40次火箭发射任务,成为西昌发射场动力系统的技术新星。
2012年5月他被安排到火箭常规动力系统,成为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
2018年新春之际,27岁的于新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2015年至今,于新辰已经17次担任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他对状态的把控更加严格。先后组织排除加注管路漏气、供气压力异常、排气管路存在多余物等20余次典型故障和隐患。
人物事迹
2016年11月22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4星送入太空,由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个突破百次发射的地方。西昌市航天人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仅仅一天后,他们从百次再出发,迎来了第101次发射任务。从1984年东方红二号卫星成功发射至今,每次任务的圆满完成,都离不开航天人的泪水和汗水。于新辰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年轻“老司机”,用一次惊险排故,为此次任务“保驾护航”。
说他是“老司机”,主要还是因为于新辰“听声检漏”的本领。为练好气密性检查的基本功,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另一方面,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他在气检过程中常常仔细辨听火箭贮箱和气瓶系统的声音,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多次排除了故障。
所获荣誉
2018年5月,获评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2019年6月2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9年6月“中国好人榜”,于新辰上榜,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
2019年10月17日,于新辰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人物评价
90后工程师为航天报国坚守深山8载,参与保障60多颗卫星发射。
报道
已成为航天人8年多的于新辰,向记者讲述着他最开始的工作。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的于新辰,刚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岗位就是发射塔架电梯操作员,每天上班就是在电梯里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到相应楼层。于新辰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负责把低温燃料加注到火箭中,并完成系列测试,直到火箭成功点火。
于新辰的航天之路,是从电梯操作员开始的,简单而平淡,本科毕业时仅20岁的他,在“山沟里”一待就是8年。
“有很多伟大的事业要去做,去实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称“西昌卫星城”,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此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
于新辰已经参与完成了64次火箭发射,一共发射了80颗卫星。他说:“每一颗卫星都为国家发展、老百姓生活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感觉很骄傲,工作很有意义。
“在大山深处一待就是8年,当初为什么没有留在北京?”面对记者的疑问,于新辰讲了一句很朴实的话:“国家和学校培养你学了四年的航天航空专业,还是希望能将你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应领域。”他还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当时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是王永志院士,我国首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毕业之前跟我们座谈时提到了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未来有探月、深空探测等等,有很多伟大的事业要去做,去实现。”
“每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一个按钮”
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常和易燃、易爆、易泄露的燃料打交道。于新辰谈到最大的挑战时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这些,而是发射前的每一项工作,如果某项工作出了问题,很可能导致发射推迟或取消;是面临突发情况时,如何快速精准定位、及时科学处置,保证发射顺利进行。”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句大幅标语——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
于新辰谈了自己对这20个字的理解:一方面,航天事业不能有丝毫马虎,任何一个螺钉或按钮出错,最终发射结果很可能失败。另一方面,每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一个按钮,只要在岗位上,工作带来的影响都可能关乎到最终成败,把本职工作完成到最好,也是航天精神的一种体现。
工作之余,于新辰会选择看书,人物传记、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他还会坚持锻炼身体,“只有保证身体素质,才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于新辰的家乡是涡阳县。取得成绩是有原因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想着干这个工作赚钱、干那个工作体面、再干其他的工作出名”“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于新辰用略显犀利、老练的话语,讲述着他对“坚持”的理解。
作为航天人,对“航天精神”都有着自己的感悟,于新辰谈起了“西昌航天精神”——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他还讲到了自己的体会:经过多年的工作,深切感受到航天确实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才能把目标完成好。
参考资料
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他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_亳州文明网.亳州文明网.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