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毖录
《惩毖录》(朝鲜语:징비록;韩语发音:[t͡ɕiŋbiɾok̚];又称为《改正之书》),是朝鲜半岛史书,由朝鲜王朝官员柳成龙(유성룡)用汉语文言文写成,内容是专门记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并检讨朝鲜在战事中所得的教训。《惩毖录》是有关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方面的重要参考典籍。1969年,《惩毖录》被列为韩国国宝第132号。
创作背景
《惩毖录》的作者柳成龙(1542年-1607年),在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爆发前后,曾历任工曹佐郎、礼曹判书、吏曹判书、副提学、大司宪、右议政、左议政等文职。有《惩毖录》《西集》《慎终录》等著作。柳成龙出生于朝鲜朝鲜王朝时期的庆尚道乌城,是著名的平山县柳姓的阳伯家族。他于1564年通过科举考试中的三师级别,1566年通过文科考试中的文科级别,柳成龙在士官官僚机构中不断晋升,担任过诸如右议政(副国务总理)和吏曹判曹(吏曹部长)等职务。在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时,柳成龙担任一名省级都彻巡使。战争期间,柳成龙被任命为英议政(国务总理),并在这个职位上协助指挥朝鲜的防御工作,负责所有朝鲜军队和领导人,包括李舜臣和权栗。
战后,柳成龙因派系斗争而被罢黜,尽管后来得到了恢复,但他拒绝再次担任高级官职。《惩毖录》是柳成龙在家乡编写的,现存于今天的庆尚北道安东市的河回村。
编撰目的
《惩毖录》具有以史为鉴的目的。据柳成龙在《惩毖录·序》中说,战争期间,朝鲜陷于“三都失守,八方瓦解”的艰危状态,而他反思自己当时却“无似受国重任,于流离板荡之际,危不持,颠不扶,罪死无赦”,自愧在保家卫国方面贡献不多。于是便著书记下这个惨痛教训,“忧悸稍定,每念前日事,未尝不惶愧靡容,乃于闲中粗述其耳目所逮者”,将战争前后经过及各种文书记述下来,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像《诗经》里“予其惩而毖后患”的精神一样,让后世不要重蹈他们一辈人的覆辙。柳成龙撰写《惩毖录》是为了防止类似的入侵再次发生,并反思自己的错误。在序言中,他写道,在冲突中,朝鲜国家“失去了三个都城,到处都是崩溃”,反思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他写道,“未能胜任国家所托,国家所受的苦难是因为没有抓住威胁,这是无法摆脱的,死亡也无法赎清这个罪过”。柳成龙将朝鲜所遭受的灾难归咎于自己对国家安全的不足重视,因此决心将昂贵的教训妥善记录下来,希望后代能够避免他所犯的错误。尽管《惩毖录》包括日本的暴行细节,但其重点是朝鲜的失败,柳成龙对自己一方的评价比对敌人更加严厉。
内容情节
据朝鲜宣祖年间的刻本,《惩毖录》有十六卷,另有《附乱后杂录》一卷,篇幅如下:
· 第一至二卷:以编年体方式,记自万历丙戌(1586年)至戊戌(1598年)间中朝对日本的战事;
· 第三至五卷:为《芹曝集》
· 第六至十四卷:为《辰巳录》,收录作者在战时向朝廷的状启文书;
· 第十五至十六卷:为《军门誊录》,为作者自万历乙未(1595年)至戊戌(1598年)期间与战事有关的文书;
· 《乱后杂记》一卷:记述战争期间的事情。
· ※另外,日本元禄八年(1695年)的《惩毖录》刻本,则为四卷本。
出版历史
古典汉语
1695年,日本京都出版的两卷本。
1913年,作为朝鲜作品的多卷集之一,由朝鲜古典书籍出版社出版。
现代韩文(朝鲜文)与日语(翻译)
1876年,由小山内良太郎和铃木翻译的《朝鲜柳成龙的《惩毖录》》。
1894年,《朝鲜柳成龙的《惩毖录》》。
1921年,长野直彦翻译的《惩毖录》。
1966年,我正孝翻译的《惩毖录》。
1979年,朴钟明翻译的《惩毖录》,东方图书馆,ISBN 4582803571。
英语
《改正之书:1592-1598年日本入侵朝鲜国家危机的反思》,柳成龙著,崔炳贤翻译,ISBN 1557290768。
史料价值
·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贝原笃信(贝原益轩)认为,《惩毖录》毫无疑问是有关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方面的“的据”:“柳相国之作《惩毖录》也,是观前车而戒后车之意也,此书记事简要,为辞质直,非世之著书者,夸多靡之比。谈朝鲜战伐之事者,可以是为的据。”
· 清末民初的学者杨守敬,指出《惩毖录》是翔实的史料,并且已成为其他有关著作的重要依据:“故日本人所为《征韩伟略》大半以此书为蓝本,知其实录为多,不尽出事后掩饰者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