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锤瓜属
棒锤瓜属(学名:Neoalsomitra)是葫芦科下的一个属。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或草质藤本,无毛或被短柔毛。叶为单叶或有3-5小叶,或为叉指状复叶;小叶全缘,基部有时具2腺体。卷须单一或2歧。花雌雄异株,白色或淡绿色,组成腋生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总花梗及花梗通常毛发状。雄花:花萼筒杯状,5深裂,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长圆形,啮蚀状;雄蕊5,分离,花丝短,基部邻接,花药长圆形,小,1室,纵向外弯;雌花:花萼和花冠同雄花;子房1室或不完全的3室,花柱3,或稀4,圆锥形,肉质,柱头新月形;胚珠多数,下垂。果实棒锤状或圆柱状,干燥,无棱或稍具棱形,顶端阔截形,3瓣裂。种子覆瓦状排列,压扁,顶端具极薄、延长的膜质翅,边缘具深波状疣状凸起,种皮坚脆。
分布范围
约12种,分布于印度至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我国有2种,产华南、西南和台湾。
下级分类
1、藏棒锤瓜Neoalsomitra clavigera (Wall.) Hutch.
攀援藤本。茎枝细弱,具纵条纹,无毛或节上被微柔毛。叶膜质至薄纸质,具3小叶,叶柄长约2厘米,被短柔毛;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3厘米,宽4.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稍急尖,通常具1腺体,侧生小叶基部常不对称,边缘全缘,上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除沿主脉、侧脉疏被微柔毛外,余无毛,侧脉4-5对,弧曲上升,于边缘处网结,细脉疏松网状,在上面不明显,背面稍凸起;小叶柄长约1厘米,被短柔毛。卷须细长,无毛,先端2歧。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侧生或顶生,总梗纤细,长12-30厘米,分枝长10-15厘米,无毛,多花;花梗毛发状,无毛或被微柔毛,长4-8毫米;花萼裂片披针状线形,长1.5-2毫米,被微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长2-2.5毫米,急尖,具5脉,被微柔毛。雌花花萼及花冠同雄花;子房棍棒状,基部长渐狭。果实近圆柱形,长8-8.5厘米,径约2厘米,绿色,顶端截形,基部近圆形,平滑,无毛,内有多数种子。种子近星状,灰褐色,长12-14毫米,宽8-10毫米,厚1.5-2毫米,边缘具4-5个粗齿,基部偏斜,渐狭,中部稍凸起,两面均具细皱纹,顶端具淡褐色半透明翅,翅长圆形,长17-22毫米,宽7-8毫米,先端圆形。果期9月。
产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墨脱县)。生于海拔900米的山坡阔叶林中。分布于印度北部、孟加拉、锡金王国、缅甸和马来西亚。
2、棒锤瓜Neoalsomitra integrifoliola (Cogn.) Hutch.
攀援草本。茎细长,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片膜质或薄纸质,鸟足状,具5小叶;叶柄长1.5-2厘米,具条纹,被短柔毛;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间小叶长7-14厘米,宽3-5.5厘米,侧生小叶较小,先端渐尖,基部钝,有时具2腺体,全缘,上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短柔毛,余无毛,侧脉4-5对,弧曲上升,网结,两面稍凸起,细脉网状;小叶柄细,长0.5-1厘米,密被短柔毛。卷须细长,疏被短柔毛,近顶端2歧。花雌雄异株。雄花排列成腋生圆锥花序,金字塔形,多分枝,长20厘米,主轴和侧轴细,具纵条纹,被短柔毛,侧轴基部具鸟足状5小叶;花梗毛发状,长5-8毫米,疏被短柔毛状红色腺体;小苞片钻状披针形,长1-2毫米,密被短柔毛。花萼筒短,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疏被长硬毛状柔毛;花冠辐状,白色,5深裂,裂片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急尖,外面密被短柔毛;雄蕊5,分离,花丝长约8毫米,外弯,花药卵形,径约0.5毫米。雌花组成较小的圆锥花序,花萼与花冠同雄花;子房近圆柱形,长约10毫米,被短柔毛,花柱3,柱头2裂。蒴果圆柱形,长4-6.5厘米,径1.5-2厘米,绿色,被短柔毛,顶端截形,基部钝,成熟时顶端开裂,具种子多数。种子狭卵形,边缘具5-7个粗尖齿,黄褐色,长10毫米,宽6毫米,中央凸起,具皱褶,顶端具1膜质、长约15毫米的翅。花期9-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产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等省区。生于海拔550-840 (-1600) 米的沟谷雨林或次生林中、灌丛中。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和菲律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