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霉酚酸

霉酚酸

霉酚酸,又名麦可酚酸,【E-4-甲基6-(1,3-二氢-7-甲基-4-羟基-6-甲氧基3-氧代-5-异苯并呋喃基)-4-己烯酸】,化学式(分子式):C17H20O6,是一种乳白色粉末,溶于甲醇乙醇,微溶于醚、三氯甲烷,难溶于苯、甲苯,几乎不溶于冷水,霉酚酸作为主要的免疫抑制剂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移植器官急性排异反应。

概述

霉酚酸酯作为主要的免疫抑制剂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移植器官急性排异反应。霉酚酸酯在体内通过转化为霉酚酸而发挥免疫抑制活性。在不同的移植群体中,均可发现个体之间霉酚酸药代动力学的巨大差异,并且体内、外因素会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关键词:霉酚酸酯,霉酚酸,药代动力学,器官移植

霉酚酸酯(MMF)是霉酚酸(MPA)的2-吗啉乙基酯类衍生物。MPA能够非竞争性地结合次黄嘌呤单核酸脱氢酶(IMPDH),后者是T、B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鸟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关键酶(1)。在目前的国内外器官移植中,MMF已得到广泛应用。

药代动力学

1.吸收

Bullingham等(1)认为,无论口服或静脉给药,MMF均能快速且广泛地被机体吸收,并在循环前完全代谢为其活性产物MPA。两种给药途径的MPA药时曲线基本相似。平均MPA达峰时间(tmax)约为1h。平均MPA半衰期(t1/2)约为17h,提示每日两次用药较为适当。两种给药途径的MPA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无显著性差异,约为105mg.h/L(1)。

2.代谢

MPA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酸转移酶(UGT)代谢为无活性的霉酚酸葡萄糖苷酸(MPAG)。肝脏是UGT最活跃的脏器,也是MPA代谢的主要场所(2)。

Bullingham等(1)发现用药后1h内,MPAG的血浆浓度低于同一时刻的MPA浓度,但随后却高出数倍。平均MPAGt1/2与MPA相近,而总MPAGAUC高出MPA四至五倍,相应地其平均血浆清除率比MPA低四至五倍。比较MPAG和MPA图形的早期阶段,两者形状相似,只是前者较后者延迟并且增宽。

90年代末,Shipkova等(3)在移植受者血液内分离出MPA的其它两种代谢产物:霉酚酸基葡萄糖苷酸(AcMPAG)和霉酚酸苯基葡萄糖苷酸(MPAG1s)。MPAG1s对IMPDH无抑制作用,不参与免疫反应;而在体外实验中,AcMPAG被发现可以抑制重组人II型IMPDH(rh-IMPDH-II),并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3,4)。另一方面,AcMPAG能够与血浆蛋白以及其它大分子共价结合,这被认为是它们免疫与毒性的机制(5)。

3.肠肝循环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在肝细胞表面表达,其功能是将内源性结合物以及药物代谢产物排泄入胆汁。Kobayashi等(6)证实MPAG的胆汁排泄必须依赖MRP 2才能完成。游离MPA(fMPA)也是MRP2的作用底物,但似乎MRP2优先选择MPAG而不是MPA。

当胆汁进入小肠,MPAG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为MPA并被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此过程即为MPA的肠肝循环(EHC),在药时曲线上表现用药后6-12h出现的第二峰(峰值较第一次小)。目前已证实,EHC可使MPA-AUC平均增加37%(1)。

研究表明,MPAEHC效应显著影响MMF的体内代谢过程,机体内影响胆汁分泌和胆汁排泄的因素,如结肠炎腹泻和抗生素等可改变肠道吸收功能和/或肠道菌丛的数量,均可能使MMF的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显著变化(7)。

4.清除

MPAG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入尿液。口服放射线标记的MMF可完全寻回给药的剂量,其中93%出现在尿液中,6%于粪便中,大部分以MPAG的型式由尿液排出,极微量以MPA的型式由尿液排出(1)。

Shaw等(8)认为三种因素调节MPA清除率:(1)肝脏、胃肠道的UGT;(2)MPA-EHC;(3)MPA游离度。可以引起MPA清除率发生巨大改变或与之有关的因素包括: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随免疫抑制剂如CsA和皮质类固醇、移植后时间(2)。另一个可能的因素为种族差异。

5.游离MPA

MPA与白蛋白的结合率约为97%,稳定的移植患者fMPA占总MPA的1-3%,对IMPDH的抑制以及对于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均依赖于fMPA浓度,与白蛋白结合的特性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会显著改变fMPA和fMPA-AUC(9)。Shaw等(8)认为测定游离MPA浓度以及总MPA浓度有助于衡量MPA的暴露度,以下因素可显著降低MPA与白蛋白的结合率:(1)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差的患者;(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3)肝移植术后早期的患者;(4)低白蛋白和/或高胆红素的患者。

在一项小儿肾移植的研究中发现,fMPA-AUC是引起MMF相关副作用的重要因素,大于0.4mg.h/L时白细胞减少症或感染的风险增加(13)。

相关词条

免疫抑制剂、药代动力学、淋巴细胞、葡萄糖苷酸、血液

参考资料

http://www.lunwenwang.com/Freepaper/Medicinepaper/clinicalmedicine/200801/Freepaper_32815HTML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