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汉
刘尧汉(彝名吉克·尔达·则伙,四川彝语:ꐙꈌꇐꄿꋒꉘ,罗马化:Jjixke Ludda Zzihxo,1922年7月—2012年11月10日),男,彝族,云南省南华人,无党派。194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学术专长为民族学与民族史。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1990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名人录》第十一卷;同年10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9月9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专题报导;1997年10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11月中央电视三台《古老的村庄和今天的歌谣》专题片报导了刘尧汉先生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实地调查情况;2000年7月,中央电视四台在《走进文明源头》专题报导了刘尧汉先生我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研究成果;由刘尧汉先生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于2000年7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暨研讨会,至2001年这套丛书已经公开出版了40部。
个人简历
1922年7月出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马街乡沙坦郎村人;
1939年,升入楚雄中学;
1942年,考入云南大学生物学系;
1943年,转入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投身于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研究事业;
1947年,云南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社会学系助教;
1953年,晋升为云南大学讲师。同年3月,调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研究所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河南信阳专区息县“五七干校”改造;
1980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
1983年,接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请,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来到楚雄智力支边,兼任楚雄彝族研究所所长。
2012年11月10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主要贡献
一、对唐朝“南诏”国为中国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南诏”国的族属问题曾引起多国学者长期争论,刘尧汉通过深入调查,获得南诏国后裔族谱等新证,从而论证“南诏”是彝族先人建立的国家,平息了有些泰国学者认为“南诏”为泰国先民所建等无据之说。
二、对中国文明的源头做了新的探索。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流域。刘尧汉通过元谋人的发现等多学科的综合探索,提出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源头的观点。
三、弘扬了彝族。刘尧汉不仅自己一生深入滇、川、黔等各省彝区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著书立说,更于1983年在中国社科院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支持下,创建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带领彝族青年学子,从调查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乡入手:走出了一条实地调查与文物考证和彝汉文献相结合的路子;开拓出一些综合性、边缘性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有乡土气息、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培育出一支年富力强的彝族研究队伍。展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有助于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发掘和拓展,也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源远流长。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