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天麻

黄天麻

天麻(学名:Gastrodia elata f. flavida),又称黄秆天麻,是兰科天麻属下的一个变型。

形态特征

植株高1米以上;根状茎卵状长椭圆形,单个最大重量达500克,含水率在80%左右。茎淡黄色,幼时淡黄绿色。花淡黄色。花期4-5月。

一个天麻可长出50个左右蒴果,每个果中约有3~5万粒种子,可见天麻种子十分微小,肉眼很难看清。借助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成熟天麻种子一般呈纺锤形或新月形,长约0.8~1.0微米,宽约0.16~0.2微米;种子由种胚和种皮两部分组成;种皮是由一层无色透明的薄壁死细胞组成的薄膜,细胞大,略呈长方形,在透射光下像网状,种皮内除种胚之外无其它贮存物质。种胚长约0.2毫米,宽约0.12毫米,位于种子中部;成熟胚呈黄色,倒卵形,基部有一喙状突起;种胚由数十个(30~60个)细胞组成,没有器官分化,但有组织分化;种胚组织依照细胞大小及功能可区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密集的小细胞组成的分生组织,约占全胚体积的1/5,组成分生组织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称为分生细胞,种胚萌发过程中细胞数目的增多就是靠这部分细胞不断地分裂;下部为特大细胞组成的感菌组织,约占全胚体积的4/5,组成感菌组织的细胞分裂十分缓慢,其中基部与胚柄直接接触的一个细胞呈倒三角形,突出在卵形胚的末端,称其为胚柄细胞。胚柄细胞为胚的吸器,种胚就是靠胚柄细胞固着在种皮的内表面的,它在胚的发育前期和中期十分发达,但在授粉13天以后逐渐退化,成熟胚已无胚柄结构,仅有一残迹间或可见。

生长环境

常生于疏林林缘。海拔在1500至2000之间。

分布范围

河南省、湖北、贵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东北部,在中国西南地区偶见栽培。湖北地区多分布在建始县巴东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

栽培技术

栽培时间

天麻栽培一般为当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土壤结冻之前播种为冬栽,春季3-4月土壤解冻之后播种为春栽,高海拔山区播种时间可延期至5月。

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可选择房前屋后、荒野坡地、果园林地等任何土地田块,尤以透气渗水性强的沙质壤土为最佳。土壤pH值为5-6。

建畦

平地可就地按宽80厘米、深10厘米、长不限作;荒野坡地视坡势地形建成梯式横畦,畦与畦间距1米左右,畦边树木、杂草尽量保留,便于遮荫、防畦坎或畦埂溃崩。果园林地依地形建畦,四周开挖排水沟。

播种栽培

将直径5-8厘米、长30厘米的菌材段筒按“田”字方框形组排于畦底,每平方米定位排放菌材15筒。再将直径约2厘米、长10厘米的菌枝撒放于菌材方框的空地内,每格方框空地撒放菌枝约2公斤与菌材平。然后将天麻种点播于每筒菌材的两端和两侧,每平方米定点播种66粒约500克。最后用PH值5-6的湿润沙壤土或腐质土填充菌材和菌枝空隙至覆盖菌材2厘米深,全畦土表加盖10-20厘米厚的干燥枝叶、杂草、疏通好排水沟。

管理要点

(1)温度管理:天麻生产的适宜温度为13-25度(土表以下10厘米),在此温度段内,越高越好。控温是天麻仿野生栽培管理的重要工作。冬季要防冻,海拔 1000米 以下的地区,栽种后覆盖10-20厘米厚的枝叶、杂草即可;高于1000米以上的地区可将覆盖物加厚至30厘米。夏秋要防高温和干旱,除了利用遮荫物防高温外,还可利用补水未降低土壤温度。补水以日落、土温下降后进行。

(2)水分管理:冬季至翌春(清明节前)土壤温度控制在10%-20%。4-6月提高土壤湿度达60%左右。6—8月天麻进入旺季生长期,营养积累达到高峰,此时宜保水降温、保排渍,进行综合管理。到了9月,天麻营养积累进入后期,达到生理成熟阶段,此时畦床土壤湿度应控制在40%以下,10月下旬土壤温度已降至10℃,天麻进入休眠期,即可揭土采挖。每平方米可采挖鲜天麻7公斤左右。

病虫害防治

危害天麻生长的主要害虫有蝼蛤、蟾、白蚂蚁等。防治方法:一是栽培天麻时,在畦床周围撒施5%的氯丹粉和“白蚁杀王”药剂;二是选用专利产品—白蚂蚁控制诱捕器对白蚂蚁进行诱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