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年7月29日—1988年1月11日),美国物理学家,因为在原子核磁特性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了拉比模型,描述了原子与光的基本相互作用,并发明了核磁共振仪。他还提出了原子钟的概念,对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拉比在1967年从日常教学中退休,但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担任荣誉教授及特聘讲师。他在1988年1月11日因癌症逝世。他的研究成果——核磁共振技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提供了医疗检查,这让他回想起了自己一生的重要科学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出生于奥匈帝国境内加利西亚地区的雷马努夫,随家人迁居美国后在纽约市的下东城长大。他在1916年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电机工程学,后转入化学系,并最终对物理学产生兴趣。拉比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并以晶体的磁学性质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1927年前往欧洲,与当时顶尖的物理学家进行研究合作。
职业生涯
拉比于1929年回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员。他与格雷戈里·布莱特共同开发出布莱特-拉比方程,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识别原子的磁矩和核自旋。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雷达研发工作,并参与曼哈顿计划。战后,他在多个科学和政府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组建了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和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主要成就
拉比的研究重点在于分子束实验,他的团队通过核磁共振法量度了多种锂化合物的磁矩,并对氢和的磁矩进行了精确测量。这些研究为原子核物理学和化学提供了重要工具,并对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获得荣誉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获得了艾略特·克雷森奖章、美国功勋奖章、英皇自由事业服务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官佐勋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