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是三层的房子。
基本介绍
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是三层的房子,粘土实心砖斜尖顶,白色的窗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会堂大敞着镂花的铁门将你迎进去。正前方和左侧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门,石拱的门廊,类似巴罗克的风格。左侧是通楼上的,而正前方进去就是礼拜堂。整个会堂里静悄悄的,只有长长的座椅排列有序,静静地卧在会堂当中。
【背景资料】
1937-1941年,大批从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逃出的犹太难民辗转逃到日本神户,因日本政府拒绝接纳,想去美国、加拿大的犹太难民先后来到了上海市。
当时的上海是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上唯一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门连同自己的心扉向他们打开,热情接纳并帮助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重建家园。
当时,曾有两万余名犹太难民居住在虹口区地区的长阳路、霍山路、高阳路等地方,摩西会堂成了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支持着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新环境中迅速振兴。他们开设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等,继续播种着生活的希望,并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坚持反法西斯主义斗争。上海市成了他们在远东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风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许多年。
这里曾给过两万颠沛流离的犹太人最温暖的收留,这里曾见证了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的善良和宽容,“摩西会堂”已像“奥斯卡·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一样,成了“拯救”与“避难地”的代称。对全球犹太人来说,“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大批犹太人迁居世界各地,但对上海“摩西会堂”的感念已深深地烙在他们心底。
【补充】
许多曾居住在虹口区区的犹太人近年来携带子女来此旧地重游,缅怀那段难忘的岁月及与虹口人民之间结下的患难之交。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大约有5000人通过各种途径前来参观摩西会堂,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威廉·克林顿,以色列前总统赫佐克、前总理伊扎克·拉宾和前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许多犹太人来参观摩西会堂时,一般会在门口的捐款箱放些钱,并对中国人说很多“谢谢”。在虹口区度过童年时代的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在再次看到那熟悉的历史场景时,思绪无限,老泪纵横,对中国人民连声致谢!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参观摩西会堂后留言:“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市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千万犹太人民,我谨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感谢!”以中友好协会主席考夫曼先生曾说:“从历史上看,当年居住在上海虹口的犹太人达两万余人,这在犹太民族发展史上和犹太民族与华族的交往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虹口隔离区的犹太生活】
两条犹太人居住的弄堂,被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和中原地区的苗族。”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1937年以后,在欧洲的许多犹太人坐意大利船逃往上海市,当时上海是世界上惟一不拒绝犹太人的大都市。上海接纳了2.5万犹太难民,是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新西兰接收的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
匆匆抛弃世居的土地和房子,提着薄薄的行李,被求生愿望逼迫着的这些犹太难民匆匆踏上了拥挤的轮船,穿越了半个地球,终于某一日,轮船缓缓停靠,一座完全陌生的东方城市出现在眼前,这座城市是否能接纳自己?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
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这个隔离区约包含有15个街区。隔离区内那些狭小、破旧的弄堂房子,在灰色的天幕下显得死气沉沉,隔离区内挤满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难民。这些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标记,用以表明他们的犹太人身份。
对于隔离区的历史,年轻人不太了解,而下海庙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却记忆犹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曾有2.5万犹太难民就拥挤地住在这里的格笼一样的弄堂房子里,周围有铁丝网架着,进出口处由日本卫兵把守,犹太人出入时要向日本士兵敬礼,拿出身份证检查,有时还要被搜查携带的东西。”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沈国华也告诉记者:“犹太人进入这个隔离区后,得到通行证后才能外出,通行证的正面写着外出的时间,背面划定了通行的范围。”
“像汞从温度表的密封玻璃里逃出来一样奇迹,像水银落地一样迅速逃匿,像水银即使被碎成粉末,也会很快再汇集成完整而晶亮的一大滴一样的顽强。”这是作家陈丹燕笔下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在上海,犹太人也用这样的顽强支撑起逃难的生活。
公平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市民,采用“空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
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与隔离区犹太人杂居在一起的上海下层劳苦大众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居住;帮助犹太难民寻找工作;为犹太难民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如临时照顾犹太小孩、借给犹太难民一些生活用具等等;安排犹太儿童同中国儿童一起学习,如霍山路小学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等等。
可以说明问题的一组数据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时候,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市的2.5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出生了408人。1945年以后,在国际犹大人遣返委员会的帮助下,他们离开上海回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