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尼子晴久

尼子晴久

尼子晴久(1514年3月8日—1561年1月9日),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尼子晴久为尼子经久的嫡孙,1537年尼子经久将家督之位让予尼子晴久。之后尼子晴久便进攻播磨国来扩大版图,但是由于敌对的大内义隆对尼子家进行牵制,而且有力的国人毛利元就的离反,致使尼子家大败。1541年祖父过世之后,尼子晴久致力于将叛离的国人找回,并且击退了大内义隆的进攻。

尼子晴久致力于恢复旧有版图,以出云、伯耆国、美作、隐岐四国为基础,对周边地区展开进攻。1551年大内义隆因为陶晴贤的谋反而自杀后,1552年幕府封尼子晴久为山阴山阳等八国守护。

1554年尼子晴久以新宫党谋反为由,杀害叔父尼子国久等人。一般都以为这是毛利元就的反间计,但是近来研究也指出这是尼子晴久用肃清自家的作法来强化内部统治。不过尼子家也因此而衰退。

1555年陶晴贤于严岛败死后,尼子晴久趁机进攻石见,夺取大森银山城,但是与毛利元就陷入拉锯战;1561年尼子晴久死于月山富田城。

资料来源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尼子晴久,是出云国大名尼子经久的嫡孙。他的祖父经久以其传奇经历而与相模北条氏的开创者北条早云、以下克上成为美浓国大名的斋藤道三齐名。经久不仅成功的恢复了家业,而且还四面攻伐,先后占据伯耆国、美作、隐岐、安艺国等国,并且为室町幕府所承认,被正式封为山阴、山阳两道十一国守护(虽则并不能完全统治,实际上只占据六国),成为了本州岛西部中国山地的一大强藩。由于长子政久早逝,因此,经久便属意三子兴久。结果,为人贪婪的兴久得罪了尼子家重臣龟井秀纲,在秀纲的进谗之下,经久与兴久父子反目。1532年,兴久起兵企图消灭其父,自立为大名,最终兵败身死。

政治背景

在此内乱之后,尼子氏势力大减。备后、安艺、石见等臣服领地先后掀起叛乱。在平叛过程中,经久嫡孙晴久勇略无双,于是年近八旬的经久于1537年将家督之位传给时年23岁的晴久,自己则退隐幕后。初即位,尼子晴久便四面征伐,先从西面击败大内义隆,夺回了石见银山,又侵入属于赤松氏的播磨国,放逐了播磨守护赤松晴政。年轻气盛的尼子晴久在时机未稳时贸然进攻毛利元就。战前,晴久的叔祖久幸感到不妥,便告知当时已重病缠身的经久。面对祖父的责问,晴久只回了一句:“臆病野洲(野洲乃久幸法号)!”就让祖父哑口无言。1540年,以尼子氏旁支新宫党尼子国久父子统帅的3000铁骑为前锋,晴久出兵氏的吉田城,不料初战不利。一向只勇于前进而耻于后退的晴久大怒,在斥责了其叔父尼子国久后,于1541年,亲统久幸、国久等尼子氏亲族,征发出云、石见、伯耆国、因幡、美作、备中六国三万精锐,全力进攻作为宍戸氏后盾的毛利元就。却因初继承家督之位而对部下没有足够控制力,先锋尼子国久贸然进攻,于途中遭遇穴户隆家埋伏而失败。在包围了吉田郡山城之后,尼子诚久不听指挥进攻郡山城,导致了汤原宗纲的战死。尼子军在这两场败仗后士气日损,而毛利元就在大内义隆所派的由陶晴贤率领的1万援军的帮助下,成功击破尼子军,陶晴贤甚至突入晴久本阵。晴久在此时准备以死谢罪,但遭到尼子久幸劝阻,尼子久幸留下悲壮的遗言:“那被笑作臆病野州、比丘尼野州的尼子比丘尼,现在将成为晴久公的替身,准备埋骨在吉田,曾经嘲笑过我的诸位,希望你们因为看到臆病野州壮烈的死,而奋起努力吧!”伪装作晴久率领500骑冲入大内本阵,英勇战死。遭此惨败,原来依附于尼子家的国人迅速离反而重病中的尼子经久闻听此事后,在惊恐中于1541年11月30日病逝。

作战经历

此次惨败后次年,大内义隆陶晴贤的鼓动下亲征出云。尼子晴久巧妙地布置月山富田城的防御,于大内家士气下降之时成功地抓住时机分化了尾随大内氏的其他地方豪强,如三泽市、三刀屋、本城之流,尼子氏最终大破大内军,成功转危为安,暂时得以喘息。尼子晴久往後四出征伐,劝降本来独立性极高的出云大社宫司千家氏、北岛氏把杵筑门前町纳入支配,并打得因幡山名家从属,在争取备後豪族时打退毛利军的儿玉就忠福原贞俊,然後又劝降美作的三浦氏将势力延伸到美作,又把势力伸进备前获得松田氏跟浦上政宗的臣属,又劝降了备後北部的江田氏,,倒也颇有昔日的威势。1551年周防大内氏内讧,陶晴贤谋反,大内义隆自杀后,尼子晴久与陶晴贤签订合议,准备再次东顾,以支援被三好压迫的足利将军家。1552年,足利幕府封尼子晴久为山阴山阳两道八国守护。在尼子晴久的努力下,足利家得以暂时摆脱三好家傀儡的窘境,但也因此遭到了三好的经济封锁,使原本友好的三好家在西国完全地倒向了毛利。

所谓新宫党,是指由尼子晴久叔父尼子国久与其子尼子诚久尼子丰久、尼子敬久等统帅的尼子氏精锐部队。由于国久的居城在尼子氏本城月山富田城北之新宫谷,故称为新宫党。尼子国久本人就为了杵筑大社及其领地的支配权,多次自行发下文书决定。尼子诚久和其他尼子家臣更是闹出多起事件,按阴德太平记跟云阳军记所载尼子诚久曾打碎末次岐守的鼻子,要求尼子家臣在他面前不可骑马、强刮中井平蔵兵卫尉的胡子,新宫党跋扈程度远胜毛利家掌管经济的井上一族,因此尼子晴久于1555年肃清新宫党,巩固了支配体制。

在内政方面,尼子晴久以西出云的港口为中心建立跟朝鲜、中国的对外贸易并与若狭商人合作,让尼子家的军事行动有充分的资金为後盾。尼子晴久于1551年撰写杵筑掟书条目,借此将石见银山的补给地点绑定在了出云国,借此稳固了西线的统治。

归宿

严岛合战后,尼子晴久与毛利元就争夺石见银山,在忍原、降露坂两战中大破毛利军,其中忍原之战更为吉川元春生涯唯一一败,晴久借此确保银山支配权。直到1560年末,建立尼子家最盛期的尼子晴久病逝月山富田城。6年后,月山富田城为毛利军攻克,曾经强盛一时的出云尼子氏彻底灭亡。

相关事件

吉田郡山的合战

尼子诠久(后改名晴久),是武田胜赖一般的豪勇之将。即位初,他就从大内手里夺回石见银山,击破播磨守护赤松晴政,并将之放逐,攻克别所就治的三木城,所向披糜。诠久的思路也和胜赖很相似,他把攻击的重点从西线转向东线,目标只有一个——上洛!

既然如此,那么他的下场,也应该和武田胜赖相似。天文八年(1539年),尼子晴久计划讨伐重归大内的毛利氏。他不顾诸将反对,准备倾重兵杀向安艺吉田郡山城。叔祖尼子久幸急忙跑去与病榻上的经久商议,经久唤来晴久责问,但晴久用“臆病野洲(久幸法号)”一句就顶了回去。

次年,以新宫党尼子国久等三千骑为先遣,直指赤穴的吉田城,但因国久不听指挥,在甲立城遭到宍戸一族的顽强抵抗而败退。晴久斥退国久,自为统帅,进攻毛利势。他命久幸、国久等一门众,召集云、石、耆、幡、作、备中诸国共三万大军,几乎倾巢而出,誓将毛利一脚踏平。

毛利元就得报,急忙收拢军队,有众八千,准备固守。天文九年(1540年)九月六日,尼子军杀入石州口,放火烧尽了城下町,包围吉田郡山城。十二日大田口激战,尼子方本城信浓守、高桥元纲战殁。二十三日,晴久中了元就的反间计,放弃要害风越山,而将本阵移到青山、三冢山一线。

大内氏发兵救援毛利,二十六日,尼子侍大将汤原宗纲为先阵攻击大内军,遭到毛利军出城夹击而惨败。宗纲丧生,留下“腹切岩”的古迹。

眼看形势不妙,十月十一日,晴久以尼子诚久为先阵,向郡山城发起总攻。毛利元就也准备放弃笼城,于是出兵在土取桥与敌决战。双方正在激斗,元就又出奇计,伏兵蜂起,尼子军几近崩溃,大将三泽市为幸等为保护晴久而当场战死。晴久被迫后退,战局再度陷入胶着状态。十二月三日,大内名将陶晴贤率援军一万前来助势,笼城方士气更为高涨。

攻击毛利

次年的正月三日,最终决战开始了,毛利、大内联军反复突入,火烧尼子军阵屋。十三日,毛利方猛将吉川兴经统三千兵奇袭驻扎在长尾地方的尼子阵,守将高尾丰前守战死,黑正甚兵卫亡命奔逃。陶隆房趁尼子诸军前往救援长尾的机会,突袭尼子本阵。晴久已经做好了战死的觉悟,多亏叔祖下野守(就是被晴久骂为“臆病野洲”和“尼子比丘尼”的尼子久幸)的苦谏才被迫撤离。久幸欣慰地看主君安全离去,才将深野房重等十数骑直冲陶阵,力尽而亡。久幸用兵谨慎,也有“避战将军”之名,夙被晴久等年青武士目为胆怯——战阵之上,何者为勇,何者为怯,晴久现在终于明白过来,但战局已无可逆转了……

兵败

尼子败兵,在中国寒冬的深雪中一路败逃,久幸的首级也无人再能捡回。毛利、大内趁胜扫荡整个安艺国,臣从于尼子的各国人领主纷纷败亡。病榻上的经久闻听败讯,终于再也支持不住了——殁于是年十一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四岁,和父亲清贞同葬于洞光寺。

反转

尼子晴久于此战失败后遭到大内五万大军围城,但由于制定了正确战术,晴久于难攻不落的月山富田城中囤积粮草,于大内士气亏损时找到机会分化了大内军,并封锁出云到备后和石见的道路,趁势掩杀大内军,使大内家继承人大内晴持战死,让大内再无余力与尼子斗争。此战后,大内义隆再无心思处理国政,沉迷于享乐中。

历史影响

尼子诠久(后改名晴久),是武田胜赖一般的豪勇之将。他把攻击的重点从西线转向东线,目标是上洛。1540年,晴久召集三万大军,倾巢而出,誓将毛利一脚踏平。毛利元就得报,急忙收拢军队,有众八千,准备固守。从九月坚持到十二月三日,大内名将陶晴贤率援军一万前来助势。1541年正月三日决战开始,毛利、大内联军反复突入,尼子军大败,尼子睛久在尼子久幸掩护下撤离。臣从于尼子的各国人领主纷纷败亡。病榻上的经久闻听败讯而殁,享年八十四岁。

此后尼子晴久终于觉醒,于富田之战大败大内义隆。此后,晴久于东线为维护将军家的权威而战斗,与此同时在布野原,忍原和降露阪接连击破毛利军,使毛利元就在与晴久的斗争中占不到丝毫便宜。1560年十二月,正当壮年的尼子晴久因心脏病去世,其子义久继承家督之位。1566年,毛利元就倾全力向东,最后团团围住尼子居城月山富田。永禄九年(1566年)11月,义久兄弟出城降伏。晴久生时威风八面,但死后曾经辉煌无比的尼子氏最终毁在了无能后主手中,令人唏嘘感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