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心理学
《记忆心理学》是2005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忠义、杜建政。
该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记忆研究”课题组在完成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八五”和“九五”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上,集多年来研究之成果,并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编写而成的。
内容概述
记忆(memory),这个曾经被披上神秘色彩的心理现象,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专家和学者,也引起了几乎全人类的关注。
记忆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学习,同时又都是一种记忆。假如我们对以往的经验无法保持任何记忆的话,我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同时,我们的思维也完全要靠记忆才能顺利进行。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观念,这主要因为人有记忆的缘故。人们都向往自己成为一个“过目不忘”的强记忆力者,能够把所有有意义的信息都贮藏在大脑里,然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往往很难随心所 欲。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呢?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和词典都这样说: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汉语中的“记忆”一词简洁地表明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总是先有“记”再有“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以后在一定条件下提取的过程。例如,我们熟读了一首李白的诗,过几天还能把它背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
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观点对这个看法提出了挑战。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提出,不应把记忆看作单一的实体,而应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结构(form)、系统(system)或类型(type)所组成,它们之间具有性质不同的功能(Schacter,1985)。他们提出了多重记忆结构multiplememoryform)这一术语。记忆的多重结构意味着记忆的不同类别或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独立的过程所引发的性质不同的记忆效果。近十年来,愈来愈多的证据揭示,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不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是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
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已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权威人士对内隐记忆的主要领域进行长篇综述,如Schacter(1987),Tulving等(1990),Moscovitch等(1993),Roediger等(1994),Engelkamp等(1995),Jac0by 等(1997),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有增无减。例如1997年1至6期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知》(Jou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上涉及内隐记忆研究的论文就达半数,而《心理学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杂志则更是把1995年第3期和第4期合订本辟为内隐记忆专辑。
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够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的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和Schacter,1985)。赫尔曼·艾宾浩斯对记忆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遗忘曲线”广为人知。他曾将记忆分成三大类,其中第三类就是内隐性质的记忆。这类记忆“会在当前的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反映,但此过程无意识参与的痕迹”。他还指出这类记忆不能用“内省”的方式探测。正因为探测手段的限制,在艾宾浩斯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内隐记忆研究处于中断状态。直至六七十年代因为健忘症研究使内隐记忆再次浮出海面,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科研工作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方法的创新。迄今为止,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采用任务分离范式;1991年开始采用分离程序研究内隐记忆;最近,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进入建模阶段。
内隐记忆研究如此广泛地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的前沿和热点,这有着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主要原因有:
编辑推荐
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记忆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关;记忆连接着人们的心理世界的过去,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技能。本书在大量总结中外关于记忆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阐述了记忆的有关理论和特点,如记忆的结构与过程的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工作记忆、内隐记忆、元记忆、记忆错觉的有关理论和研究热点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记忆的结构与过程
第三章 感觉记忆
第四章 短时记忆
第五章 长时记忆
第六章 学习和记忆的联结主义取向
第七章 工作记忆
第八章 内隐记忆
第九章 元记忆
第十章 记忆错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