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迈欧篇
《蒂迈欧篇》(英语:Timaeus 古希腊语:Τίμαιος)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自然哲学的一篇对话。该对话的主要主题包括宇宙、人、以及其他事物的产生。
柏拉图的正文有两个部分,正文之前有段开头语。“克里提亚”叙述了一个神话故事,接着蒂迈欧陈述宇宙生成问题:从宇宙的开端到具有理性的人的出现。柏拉图通过蒂迈欧的口首先讨论了造物者的作用,并讨论了时间、星辰、灵魂等存在的生成问题。第二部分讲述理性作用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必然作用。“必然作用”主要包括载体概念和理型几何化。此外,他还试图通过四种立体结构的变换来解释各种感性性质,如硬性、软性、轻重、颜色等等。最后柏拉图讨论了理性的承载者,即人类的生成,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蒂迈欧篇》对后世西方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依此发展了质料和形式学说。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地心说来源于其中造物主创造行星的过程。斐洛·尤迪厄斯公开称柏拉图为“至圣者”,并认为《蒂迈欧篇》所阐释的原理促进了哲学的发展。斐洛通过对柏拉图创世说的重新解释,对基督教等的神学起了重要影响。谢林在图宾根做神学研究的第三年撰写了长达58页的《论〈蒂迈欧篇〉》,并在后来的著作中扩充和发展了以自然哲学问题为核心的思想。
作者介绍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上。柏拉图原名亚里斯托克利斯(Aristocles),后改名为柏拉图,有身强力壮之义。柏拉图的祖先是雅典最后一个皇帝考德拉斯,母亲是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在童年时代受过骑兵、军事训练等,擅长运动、绘画;在青少年时期亲眼看到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的演出,培养出良好的文学修养。柏拉图在青少年时期热衷于诗歌创作,写过赞美酒神迪奥尼修的颂诗以及许多抒情诗等。公元前409年开始服雅典宪法规定的两年兵役。公元前407年,柏拉图在参加悲剧竞赛会时,在剧场前亲自聆听苏格拉底的宣教,开始从学于苏格拉底,从文学创造转向哲学研究。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失望于雅典的各种政体,开始长达12年的游历生活。公元前390年左右,柏拉图第一次游历大希腊和西西里,在旅行中接触到毕达哥拉斯派的成员,并进入了锡拉库萨的老狄奥尼修的宫廷,卷入了宫廷内部的党派纠纷。主狄奥尼修对柏拉图产生了敌意并且把他当作战俘。狄奥尼修把他引渡给斯巴达的外交官,而后者把柏拉图送到了埃伊那岛(Aegina)的奴隶市场,在那里有一位居勒尼人替他赎了身。大约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了雅典,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在雅典西北郊两公里的陶器区克菲索斯河边的阿卡德米亚圣林中购置地皮,开办学校,世称“柏拉图学园”。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年轻人聚集在阿卡德米,柏拉图把自己的哲学学说传授给这些人,有时通过对话的形式,有时则通过长篇的讲演。柏拉图积极从事为各城邦提供政治、法律服务与咨询,也领导学园开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重视对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
除《苏格拉底的辩护》外,柏拉图的全部哲学著作用对话体写成。柏拉图所写的对话有四十篇左右,内容涉及广泛,主要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当时争辩激烈的一般哲学上的问题,有《斐多》《会饮篇》《理想国》等著作。
成书背景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经验,促进了启蒙精神的发展。波希战争的结果使雅典成为海上霸主、世界强权以及希腊商业、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事物的新秩序引起重大的经济变化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宗教、道德、政治、哲学、科学和艺术的传统观点受到批判。
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的半个多世纪,在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各地城邦,出现了一批智者掀起的思想运动,它开启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向希腊古典哲学的转折。智者运动是希腊民主制全盛的思想产物,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一次人文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它不仅有其哲学思想,也涉及语言学、论辩术、修辞学、政治、伦理、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学等许多领域,这多方面的思想也都有其人文哲学的根据。前期的智者运动顺应民主制时代的潮流,提出关于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神关系、个人和城邦关系以及道德评价等一系列新观念,促使希腊哲学开始将人和社会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吸纳了较浓烈的人文精神。然而智者运动包含着感觉相对主义、伦理价值相对主义等消极的思想内涵,随着民主制趋向衰落,后来的智者将其吹胀,泛滥成为社会政治与道德秩序混乱的一种思想根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在批判智者运动的负面思想中建立自己的哲学,将希腊古典哲学推向全盛的高峰。
苏格拉底时期的学派未能建立起完整和深入的思想体系。要圆满地解答人生、人类认识、人类行为和人类制度等意义的问题,需要解答一般的实在的意义问题,柏拉图承担了这个迫切的问题。《蒂迈欧篇》源于消失在海洋中的具有巨大财富和权力的古代帝国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柏拉图原本计划写作三联剧(《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赫莫克拉底篇》),包括蒂迈欧讲述的宇宙论、克里底亚讲述的亚特兰蒂斯的兴衰和赫谟克拉底对一个未明主题的发言,但逝世时未能完成。
主要思想
《蒂迈欧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自然哲学的一篇对话。对话中描述了宇宙、人、以及其他事物的产生。主要的主题有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区分、以数学为原型的创世说、宇宙的目的论、有关物理学的研究等。
两个世界的区分
《蒂迈欧篇》在讨论宇宙本性问题时划分了两种存在,即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理念世界指“”那永远存在而没有生成的东西”,感觉世界指“永远生成而无时存在的东西“”。理念世界也就是永恒存在的形式或理念;而感觉世界由自身感知到的物质和现象构成,变动不居、无时真实存在。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知,凡是变化的都被意见所认知。在柏拉图的创世说中,理念是造物主用以创造世界的原型,我们可见的感性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以数学为原型的创世说
蒂迈欧说,可感的世界是生成的世界,任何生成的东西皆有原因。世界的原因是一个造物主。正如工匠按照模型制作产品一样,造物主按照一个精美、永恒的原型创世,只有数学和哲学才能确定这一原型。宇宙的基本秩序是“匠神—诸小神”“宇宙灵魂—宇宙身体”“理性—必然性”等统治被统治的二元结构。
灵魂的创造
心灵只能存在于灵魂之中,造物主于是创造出灵魂(按希腊灵魂术语,心灵指独立于形体的纯粹世界灵魂,而灵魂则是在形体内部推动形体运动的能动力)。被创造的世界的运动由弥漫其间的“世界灵魂”推动。灵魂是由不可分、不可变的东西与可分、可变的东西所合成的,即世界灵魂的成分有两个——“同”和“异”。“同”是不可分割的、不变的存在;“异”是可分割的、生成性的存在。“同”和“异”的生成轨道是圆,两者直径以九十度角相交,“同”位于外圈,向右旋转;“异”位于内圈,被分割为9个同心圆,它们都向左旋转。内外两个圆在运动中相交的角度发生倾斜,它们实际上分别代表星空的周日运动和太阳与黄道带行星的轨道运动。
时间的创造
造物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创造了时间,被造世界虽不是永恒的,但需永恒的原型相似。可感世界的一切都在实践中延续。时间的度量需要按齐一规则运动的天体,造物主由此创造出行星,将它们置于“异”的圆周上。地球位于中心,向外依次为月亮、太阳、水星、金星、“赫尔默斯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外层的所有恒星。
动物的创造
造物者接着创造了各种动物。按居住领域分为四类:天上的神、空气中有翼动物、水栖动物与陆地动物。神由火构成,实际是在“同”的圆周上作周日运动和自转的星球。造物主最后创造出人的灵魂,这些灵魂的数目和星球一样多,并陪伴着星球。在适当时候,灵魂降生为人。如果灵魂在身体里生活得好,它们将返回所居住的星球,如果生活得不好,将按下降顺序,转生为各种顺序。
宇宙的目的论
蒂迈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达到善。例如宇宙从混沌到清楚的实现过程、从无序到有序都是为了实现善。依据目的论的原则,柏拉图把宇宙看作一个按等级依次实现目的的过程。比如,草木为禽兽所设,禽兽为人所设,人和万物为神所设。其中低层次的是工具,高层次的是工具,一切都倾向于一个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造物主是至善,他不但维持自身的善,而且要使一切不完美的东西接近自身。在创世之前,已有混沌的质料。秩序比混乱完善,心灵比质料完善,他即以秩序整顿混沌,将心灵置于质料之中。
物理学研究
为说明宇宙生成的具体过程,蒂迈欧还假定了空间的存在。他认为,空间是永不毁灭的,为所有造物者提供了存在的场所。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是土、气、火、水,四大元素的不同特性源于构成它们的不同原子形状。它们的基本形状是三角形,其中土最稳定,是等边三角形,水、气、火的稳定性一次降低,是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土的原子是立方形的,气的原子是八面体的,火的原子是金字塔形的,水的原子是二十面体的。构成有形物的最基本元素是火与土,但要结合这两种元素,还需水和气作为结合物。实存前的空间是创造者将世界放置在其中的容器,它以神秘的方式为四大元素的变形提供了基础,就像一块金子,为珠宝可能赋予其不同形状提供了基础。这些元素互相组合,成为空间中的万物。
在行星运动的认识上,蒂迈欧认为行星的运动除了分有恒星的周日向西的运行,还服从一种较慢的、与与天球赤道斜交的向东的运行。它们的轨道大小、运行周期、相对于恒星的周转率都各不相同。金星与火星的运行周期相等并与太阳的一致,而其他行星具有更大的轨道、更长的周期和更慢的速度。这些行星的运行展示了一些被他描述为行星互相间“逆转与顺转”的现象。
柏拉图对人体的构造和各种生理现象也进行了解释说明。柏拉图认为身体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由于这些元素的过量或缺乏,所处的自然位置会发生变化,会引起体内的失调和疾病等。此外柏拉图还对颜色做了解释,火是作用者,作用于眼睛而产生颜色。火有各种类型,使视线放大者产生白,使视线压缩者产生黑,一种能进到眼球而与其中湿气相混的火则产生红。强光和闪光会产生各种颜色,其他颜色都由此生成。
重要人物
在《蒂迈欧篇》中参与对话讨论的有四人,分别是苏格拉底、蒂迈欧、赫墨克拉底、克里提亚。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早期对话的主要发言人。在《蒂迈欧篇》中,他的角色仅限于引入讨论。他向朋友们提出特殊的请求,为讨论设立了背景。他承认他像朋友们展示的可能的最好城邦秩序仍是一种理论构建,他请求朋友们展示这样的城邦中的公民如何在行动中证明自己。
蒂迈欧
蒂迈欧篇是一位政治家和科学家。在《蒂迈欧篇》中,苏格拉底谈到他时,说他“来自意大利的罗克里(Locri),一个深受称赞的城邦。他的出身和财产都不次于任何人,不仅拥有国家授予的高官尊位,而且我们也看到他在哲学上的高深造诣。”在该篇谈话中,蒂迈欧是主要角色,表达柏拉图的思想。蒂迈欧解释了神圣工匠在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创造宇宙的过程,其中也包括对人性的解说。
赫墨克拉底
赫墨克拉底(Hermocrates)是叙拉古城邦的政客和士兵。他曾经击退了公元前413年雅典人对西西里的进攻,被苏格拉底认为适合为他的请求出一份力。赫墨克拉底在《蒂迈欧篇》中发言较少,起陪衬作用。
克里提亚
克里提亚(Critias),是一位雅典政治家。在《蒂迈欧篇》的开头部分,他讲述了关于史前雅典如何通过击败专制制的超级大国亚特兰蒂斯来证明自身的英勇的故事,而这也是苏格拉底所描述的那类城邦的典范。克里提亚的祖父也叫克里提亚。老克里提亚把关于大西洋岛的故事传给了小克里提亚,而小克里提亚(即该篇谈话的参与者)则把这故事说给苏格拉底听。
重要概念
载体
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有两个起源点:其一是无形无性,如载体(Receptacle),通过“化”而形成混沌物质,这是可感物体的物体性来源。其一是两种直角三角形,由它们而构成四种立体,这是可感物体的形式、结构和性质的来源。当各种立体通过自己的影像而使混沌物质取得某种形式结构时,相应的同名可感物体就出现了。这时便开始了宇宙的演化。四种元素作为万物的基本元素最先出现。万物的生长发展都建立在这四种元素的各种组合及其变换之上。宇宙的最终形成还需要理性及完善性的参与,即宇宙应该趋于秩序。柏拉图认为,在水、土、火、气的后面当有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是本原。柏拉图运用比喻说明“我们用金子铸造各种形状的铸件或雕像来说,金子总表现为一,它永恒不变。”因此,柏拉图把载体比喻为万事万物的铸造材料。载体没有任何性质,就像作为铸造材料的金子没有任何形状一样。
理型
理型(Forms)也称理念,它的基本规定之一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在完成载体的论述后,即载体由纯粹状态过渡到混沌状态,柏拉图就转而讨论理型的自然问题。柏拉图把理型归为立体的几何。柏拉图认为,理型是原型,它的影像压印在载体上,分割载体并与那分割出来的部分结合为可感物体。载体提供了无形无性的原始材料,而理型则供以形状和性质。理型作为原型就是几何立体结构,最终归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在柏拉图看来,理型是本原,但它不容能干也不进入其他事物,只是通过自己的影像和其他载体发生关系。可知的理型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摹仿
摹仿(Imitation)指造物主根据理型来创造具体事物。柏拉图在解释摹仿说时举例道,有三种桌子,作为理型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型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画家画的桌子是现实存在的桌子的摹本或影像,而现实存在的桌子是桌子理型的摹本或影像,真实存在的是作为理型的桌子。柏拉图在《蒂迈欧篇》提出了“摹仿创世说”,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解决理型讨论的难题。柏拉图在《理想国》就已通过“摹仿”来说明事物与理念之间的关系,但是《蒂迈欧篇》中的“摹仿创世说”更加系统和完整。他认为可感事物是理型的模仿,诗人、画家的创作是可感事物的摹仿,和实在(理型)隔得更远。
版本信息
最早对《蒂迈欧篇》进行全面注解的是普罗克洛(Proclus,公元412—485),他是在出任柏拉图学园园长期间出版他的《蒂迈欧篇》注释本的。《蒂迈欧篇》在中世纪时有两个拉丁译本(节译)。一个是马库斯·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的译本,修辞很好,但加了很多自己的东西;另一个译本出现在4或5世纪,由卡西底乌(Calcidius,生卒年不详)翻译。卡西底乌只译了三分之一,但作了大量注释。从12世纪开始,人们开始陆续翻译柏拉图著作,12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蒂迈欧篇》的拉丁全译本。新柏拉图主义者费西诺(Marsilio Ficino, 1433—1499)在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园”,贡献了第一部完整的《蒂迈欧篇》拉丁文翻译和注释,以其对完整希腊原文和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克鲁斯(Proclus)注释的把握。在14、15世纪时,已经有人把《蒂迈欧篇》当做物理学来读了。
英译本
英译本主要有康福特(Cornford,F.M)、乔维特(Jowett,B.)、伯雷(Bury,R,G)的译本。康福特、乔维特和伯雷三个译本各有特色。康福特重推理、乔维特重修辞,伯雷重准确。
中译本
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本。该译本主要依靠伯尼特、康福特、乔维特等英译本进行翻译,依赖英文学术界的成果,强调中文翻译的可读性,并把注释部分重点转移到探讨《蒂迈欧篇》在柏拉图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在哲学史的地位。202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继杰译本,该版本根据1900年克拉伦登出版社,伯奈特编辑《柏拉图全集》第4卷中《蒂迈欧篇》的希腊原文译出。
影响
《蒂迈欧篇》是柏拉图哲学生涯的两个高点之一,另一个是中期对话理想国。因《蒂迈欧篇》在柏拉图后期写就,所以是更成熟、更具总结性和更能代表柏拉图思想的“晚年定论”。“中期柏拉图主义”的《蒂迈欧篇》解读对于斯多亚学派的某些核心概念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蒂迈欧篇》是柏拉图主义从“悬疑的(aporetic)”阶段转向更富学说教义性质的阶段(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一发展的核心;另外,柏拉图主义与斯多亚主义在解读《蒂迈欧篇》上的融合最终构成异教传统与追寻超越性与内在性之区分的犹太-基督教传统之间的主要概念桥梁之一。《蒂迈欧篇》被基督教视为柏拉图超越哲学的顶峰和基督教创世神学的哲学确证,并且作为唯一被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著作。此外,有关数学在宇宙创造中的作用及物质结构说,对现代数学和物理学都有所启发。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和形式学说根源于《蒂迈欧篇》。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地心说来源于其中造物主创造行星的过程。斐洛·尤迪厄斯把柏拉图的文字,尤其是《蒂迈欧篇》当做古代真理的一个来源。斐洛在世界的创始和终结问题上,受到了《蒂迈欧篇》的影响,认为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后,就永恒地存在下去了。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直观的概念、数学知识的先天性与直观之间的关联、时空直观形式的观念以及《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性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对柏拉图的阅读。谢林在图宾根做神学研究的第三年撰写了长达58页的《论〈蒂迈欧篇〉》,并在后来的著作中扩充和发展了以自然哲学问题为核心的思想。
评价
名言
参考资料
Timaeus.豆瓣读书.2024-01-01
蒂迈欧篇.豆瓣读书.2024-01-01
蒂迈欧篇.豆瓣读书.2024-01-09
蒂迈欧篇.豆瓣读书.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