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厝村
郭村是泉港区峰尾镇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回族),位于湄洲湾南岸沿海突出部,未来石化港口城市中心,全村总人口10153人(其中学区、医院及汉族人口1021人),旅居海外侨、台、港、澳“三胞”2000多人,辖下西、下东、祠堂后、地中、丁宫、大安、后曾、后仔、下坑、五里街、南头、北头等12个自然村,设立36个村民小组,4个党小组。区域面积约4.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96亩,浅海滩涂面积2860亩,村财收入约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165元。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党支部始终围绕“五个好”的目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运用民力,借助外力,努力加快宽裕小康村步伐,取得初步成效。占地18亩,集商贸、居住、餐饮为一体的郭厝综合农贸市场已完成。一幢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综合大楼也投入使用,发挥效益。村办企业以及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全村现有联营企业3家,私营企业12家,注册工商户36户,占地80亩的集体两个林果场,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在大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同时,我村还十分注重“两手抓、两促进”。三个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投入建成了中心教学楼、中心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农民阅览室、农家书屋、北管乐社等一大批社会公共设施,促进了全村教育、文化、生活条件日臻完善。
鼓风扬帆正当时,我村承载着全村人民的热切期盼和重托,以福炼一体化项目启动为契机,立足优势,抓好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宽裕型小康社会步伐。
历史沿革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港区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省,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区,至五代十国后梁迁居仙游县。后来,郭斌娶戴氏,迁居泉州市,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苏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惠安县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现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
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极严,虽然家境贫寒,仍含辛茹苦供儿子求学。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叙提拔,郭霖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谈时事,惟闭门读书,著书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读传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传。
今郭氏宗祠是当时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郭霖虽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兼之是时任朝廷官员,故所建府第亦采用中原官员府邸建筑风格。元末,兵荒马乱,百姓多遭战祸,府宅一度被毁,其中屋舍器皿无遗一二。至明代,后裔郭英立在原基上重建祠宇。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朝以海边不靖为由,将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举数迁往内地,郭氏宗祠又遭焚毁。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后,郭氏后人历经沧桑,返回郭厝,重建家园,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宗祠。当时规模为上、中、前三进,高屋建瓴,气派雄伟。今宗祠仍可见清代建筑风格,并保存有清代修建时的石柱和柱础。1942年,旅星华侨捐献大洋三千元,兴修上、中两座,郭步卿先生倡建祠校,今中厅保存着当时重修的石柱,所镌楹联《百世树人本为子孙垂大计,十年从政实施建教遂初衷》,祠校合一,继承发扬了郭氏先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至1987年,由台胞带头捐资发起重修,郭氏族人共策共力,宗祠修复一新。
参考资料
郭厝村 - 福建泉州泉港区峰尾镇郭厝村官方网站 - 村务公开.郭厝村官方网站.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