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尼拉大屠杀

马尼拉大屠杀

马尼拉大屠杀(马尼拉 massacre),也称马尼拉大惨案,在马尼拉战役期间发生的持续达一个月之久的日军屠杀事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侵占了马尼拉。1944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局势迎来转折,马尼拉被视作日本东南亚防线的最后屏障。1945年1月9日,美国军队成功在菲律宾吕宋岛林加延湾登陆,随后迅速向马尼拉推进。日军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有14300名日本陆海军官兵在马尼拉市内顽抗。1945年2月,马尼拉战役爆发,困守城中的日军认为城中来不及撤出的菲律宾平民都是“亲美”的敌人、都可能是潜伏的游击队员,于是开始策划屠杀行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平均每天有3000人遇害,死亡的菲律宾人总数达10万人以上,其中有一部分是死于美日两军的交火,但大部分菲律宾人是死于日军有组织的大屠杀。此役日军战死者约12000人,美国军队战死者约1020人,战伤5565人。平民百姓死伤约10万人至15万人之间。

马尼拉惨案”与“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合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屠杀平民三大惨案。

事件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拉开帷幕。对于日本而言,菲律宾是无法忽视的战略要地——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宛如太平洋上的一座天然堡垒,是东南亚至澳大利亚航线上的要冲,既是西方殖民势力在西太平洋的大本营之一,也是日本“南进政策”的重要一环。控制了菲律宾,就意味着掌握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并能进一步巩固对整个东南亚的统治。

偷袭珍珠港后,战争的阴云迅速笼罩菲律宾。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了对菲律宾的猛烈攻击。尽管美国与菲律宾的联军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竭力防守,但仍没能阻挡住日军的迅猛攻势。

1944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局势迎来转折,马尼拉也再次成为焦点——作为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不仅是日军在东南亚占领统治的最后堡垒之一,更被视作日本东南亚防线的最后屏障。

1945年1月9日,美国军队成功在菲律宾吕宋岛林加延湾登陆,随后向马尼拉推进。此时,日军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一派主张放弃这座注定不保的城市,集中防守山区要地;另一派,尤其是控制着港口和基地的日本海军,却主张死守马尼拉,誓死不让这座城市落入盟军之手。这种内部的矛盾和犹疑导致了日军决策上的混乱。以海军少将岩渊三次为首的海军陆战队拒绝服从撤离马尼拉的命令;此外,陆军的3个大队也拒绝撤出马尼拉。最终,有14300名日本陆海军官兵在马尼拉市内顽抗。

事件经过

1945年2月,马尼拉战役爆发,面对步步逼近的盟军,困守城中的日军认为城中那70万来不及撤出的菲律宾平民都是“亲美”的敌人、都可能是潜伏的游击队员,于是开始策划屠杀行动,企图用恐怖来压制这座城市。

从1945年初开始,日军在马尼拉的各个地点有计划地展开屠杀行动,目标是菲律宾平民。这些屠杀并非随机,而是有步骤地实施。从1月到2月17日,马尼拉的菲律宾总医院(Philippine General Hospital)被炮火无情摧毁,成百上千的患者和在此寻求庇护的平民死于炮火。2月3日,在唐多区(Tondo)的达伊-帕克木材场(Dy-Pac Lumberyard),日军杀害了男女老少共计116名马尼拉平民;在埃尔米塔(Ermita)和蒙廷卢帕(Muntinlupa)的旧比立必监狱(Old Bilibid Prison)和新比立必监狱(New Bilibid Prison)内,成百上千的囚犯在没有任何审判甚至没有罪名的情况下被无情屠杀。2月9日,日军的屠杀之手伸向圣保罗学院,600多名无辜的生命如草芥般被收割。次日下午,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了红十字会总部,对逐个房间开枪,刺杀了超过50名平民,其中还包括两个婴儿。2月10日至23日,约4000名被羁押的菲律宾人在饥饿与酷刑的折磨下走向死亡。2月10日,日军在塔夫脱大道(Taft Avenue)和帕德雷福拉街(Padre Faura Street)对包括菲律宾最高法院法官阿纳克莱托·迪亚兹(Anacleto Diaz)在内的300多人进行机关枪扫射;在帕科(Paco),超过300名平民被屠杀。2月19日至20日,在马尼拉的麦金利堡(Fort McKinley),大约100名神父、平民被屠杀。

战斗结束后,马尼拉的面貌已彻底改变。在当时共有70万居民的马尼拉,约有10万名平民在这场大屠杀中丧生,更多的幸存者在痛苦的回忆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艰难度日。

事件处理

马尼拉战役期间,盟军当局对日军的罪行已有了解。作为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命令收集证据,编写了《马尼拉毁灭与日军暴行报告》,并于1945年3月提交给美国陆军部。然而,日本国内却对这些暴行几乎一无所知。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这些历史罪行讳莫如深,甚至在战后仍试图掩盖真相。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抵达日本,作为盟军驻日统帅,执行对日占领任务。

为了揭露真相并让日本民众了解自己国家的罪行,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向日本当局提交了关于马尼拉战役暴行的报告,并要求在日本全国广泛传播,迫使日本媒体于1945年9月15日首次报道了日军在马尼拉的罪行。尽管有了这些报道,日本公众仍对日军的战争罪行缺乏反省。一些日本人不仅没有深刻反思本国在战争中的罪行,反而将真相视为盟军的宣传策略。战后,日本民众往往把自己看作战争的受害者,这种以自我中心的受害者意识阻碍了对自身滔天罪行的反省,成为日本“明知故犯、不知悔改”的典型表现。

后世纪念

马尼拉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因此失去亲人的人们发现,菲日两国在战后的“友好”交往中,令人愤慨地无视了他们的痛苦经历。直到1995年,马尼拉战役50周年纪念活动才成为唤醒这段历史记忆的转折点。大屠杀幸存者和受害者家属成立的“纪念马尼拉1945基金会”在马尼拉王城区的圣伊莎贝尔广场揭幕了一座纪念碑,铭记在战役中丧生的十万无辜生命。纪念活动期间,日方的沉默再次彰显了他们对战争罪行的漠视与回避。直至2006年,日本菲律宾大使才首次出席马尼拉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并发表了象征性道歉。2015年2月,菲律宾民间已举办多场马尼拉战役70周年纪念活动。2月14日,菲律宾总统府官方网站特别开辟了有关纪念马尼拉战役70周年的网页。

相关事件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市内发生近两万起强奸、轮奸的暴行,大量公私财物被掠夺,死难者总数根据战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达30万以上,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美国纽约时报》、《生活》杂志、英国泰晤士报》、苏联真理报》、中国《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作了大量的报道。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以及陆续回到南京的欧美外交官记录或秘密拍摄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当年亲历或目睹日军暴行的南京军民,留下了大量的证言。曾经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官兵,也留下了相关记录。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审理与判决,做出了法的定论。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新加坡大屠杀

日本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230万新加坡、马来亚华人全力支持祖国抗战。1942年新加坡沦陷,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等人策划了针对新加坡华人的“肃清行动”。2月17日,山下奉文命令新加坡警备司令河村三郎:“将潜伏着的持敌对态度的华侨连根铲除,以绝我军作战的后顾之忧。”参谋长铃木公司则明确指示:“判定出敌对分子后,当即处置(死刑)。”2月18日,日军对新加坡市区进行划区封锁,强令华侨前往7个集中地接受甄别,是生是杀,完全随日军意志支配。最大的屠杀是在海滨和大海上,在加东海滨,数以万计的华人遭到机关枪的射杀;不拉干马蒂海边,昼夜都有船将华人载到海上,将两人背靠背绑紧推入大海。

1945年9月,英国随军记者博比·杰克逊认为在“肃清”大屠杀中,有5万华人被残杀。同月11日,《星洲日报·总汇报》引用日本占领马来亚时期出版的《彼南日报》提供的数字,说“新加坡检举不良分子7万余人”。苏丹医生斯捷潘·班德拉博士在递交给远东军事法庭的书面证词中则断言:“在新加坡除去军人外,有15万以上的亚洲人被日本警察秘密处死或拷打致死。”

参考资料

马尼拉大屠杀 战后求偿日本却遭拒?.中时电子报.2024-09-11

菲律宾团体公布二战日军在菲多处大屠杀地点.中国新闻网.2024-08-13

日军在东南亚实施的大屠杀.人民网.2024-01-24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历史及靖国神社问题相关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斐济共和国大使馆.2024-01-24

菲律宾日军大屠杀幸存者批评日本政府篡改历史.新华网.2024-01-24

血洗马尼拉:日军在绝望中的报复,10万菲律宾平民惨遭屠戮.人民周刊网.2024-10-18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残害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的暴行罄竹难书.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1-24

南京大屠杀简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