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惠庙
昭惠庙也称海神庙,正式称呼来源于宋朝,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千余年前,在乐山市,有一名白发老叟隐于古道边卖粥。这位老叟就是蜀人李元溥,唐朝进士,为躲避战祸,他隐居于此,并羽化成仙,李元溥由此被视为乐山山神,为此,人们建庙祭祀他。
起源
从宋徽宗宣和五年开始到同治年间为止,历朝皇帝对海神妈祖的褒封甚多,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封号有数十个之多。而其中就有“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昭惠”一词便来源于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年代,李元溥逐渐演化成泉州最早的海神———男海神。于是,人们修建昭惠庙,祭祀这位海神,还封他为“通远王”,意即保护船只平安远航。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赐额“昭惠”。(注:盖昭惠本在南安县九日册延福寺之东。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丘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逮宋嘉祐三年(1060年)春,郡守蔡襄以旱甚,祷于祠应。熙宁八年(1075年)闻于朝,剌封崇应公。政和四年(1114年)立庙,赐今额.)仁福王、广福王、显济王。
传说
许多人都说,昭惠庙仁福王会脱帽,他的帽子一歪,或者向后一仰,向前一低,都是脱帽的姿势。他告诉人们,有重要的事情要发生,于是人们便抬轿举香请教。仁福王便预示灾祸,指点迷津.
有一年冬季,仁福王的帽子歪了。庙祝说:“仁福王脱帽了!”当晚村民集中在昭惠庙前,经过求卜得知,明年要大旱。于是村民从冬季开始掘井,修渠,蓄水。隔年夏秋之交,果然大旱,可是村民早有准备,池塘有水,井里有水,坝里蓄水终于度过了难关。
又一年,仁福王的帽子向后仰了,庙祝说:“仁福王又脱帽子了!”当晚村民又集中在昭惠庙前,经过问卜得知,今年有水灾,行船要谨慎。果然到了春夏之际,英溪涨水,于是船家结队启航,遇到事情互相照应,虽然多次水患,水上船一平安无事。这一年仁福王的帽子扣到鼻梁了庙祝又说:“仁福王脱帽了!”当晚村民又集中在昭惠调前,经过问卜得知高温酷暑,要闹瘟疫了,要多喝草药防疫。不久村里果然出现瘟疫,由于村民提前采草药熬饮,瘟疫没有蔓延,有病的及时治疗,很快就平息了。
仁福王脱帽,点示村民防灾防祸,村民都说:“仁福王真是保境安民的好神爷!”
其它活动
英都昭惠庙,起源于宋朝,其拔拔灯起源于明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拔拔灯有灯首(即组织者,俗称“灯排头”)4人,程序10项。
一、供天。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给天公上供。
二、敬神。做完“天公生”,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
三、缚灯。准备“灯阵”,每阵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挂灯笼。
四、会灯。傍晚,各灯阵到昭惠庙前会合。每阵各有附带表演项目在巡行中表演。
五、起驾。灯阵会齐后,仁福王起驾,队伍出动。
六、脱壳。队伍首先沿庙前名为“五斗”的田地环行3圈,称“脱蛇壳”。
七、祖。接着,灯阵向洪氏家庙挺进,绕庙巡游一环,大放鞭炮,表演各种游艺节目。
八、迎灯。谒祖后,灯阵返回本自然村,开始全境大巡游。
九、回銮。巡游全境后,留一灯阵为仁福王护驾回銮。
十、报灯。仁福王回銮入庙,决定下一年灯首,旧灯首当晚到新任灯首家报喜,放鞭炮祝贺。至此,一年一度的拔拔灯圆满结束。
今昭惠庙位于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
参考资料
昭惠庙.携程.2023-11-07
泉州市昭惠庙简介_昭惠庙开光_昭惠庙历史.大悲咒念诵网.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