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之战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发生于1842年。该战役涉及清朝政府与英国殖民军队,发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属于中英两国在军事领域的直接对抗。
1842年6月,英国军队在罂粟走私受阻后,对清朝发动全面进攻。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攻占镇江,切断了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线路,进一步威胁南京。面对英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缺乏有效的防御能力,无法继续抵抗。7月24日,清政府被迫在英军的压力下签订《南京条约》,这一条约标志着清朝的重大屈辱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镇江之战的胜利不仅加速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也揭示了清朝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严重不足。该战役迫使中原地区进一步开放港口,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同时,镇江之战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对外部侵略的认识,激发了后续的改革和抵抗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埋下了重要伏笔。
战役背景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长江战役,攻陷吴淞炮台后,于6月溯流而上,直逼镇江市。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
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汉兵2700名驻守西南郊,战斗开始后没两天即全军溃逃。面对强敌,镇江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御外寇。老百姓组织了乡勇,配合驻军保卫家乡。全城官绅、百姓捐银、捐铁、铜,兴修城池、铸造火炮、制作火筏,以备作战。妻送夫、母教子参加保卫战。有一朱耿氏,不仅鼓励丈夫参战,还教育三个儿子:“吾已恨为女子不能执干戈,卫社稷,顾复死贼手而为国辱耶?今幸三子成立,均可为国杀贼,请速与俱,以为念。若迟出,是速我死也……”。
战役过程
英军在进犯镇江市途中,每前进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
在圌山,遭炮台官兵的阻击,迫使英军延缓进犯的速度。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英军用炮火轰击北门、西门,城破后,镇江守军没有退却,在城楼上,清军用猛烈的炮火阻击攻城的英军,利用城垛为掩护,步步为营,与登上城楼的敌人肉搏,有的抱着英军一同跳下城去。城破以后,在城内多处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我1500名官兵,同仇敌忾,用土炮、鸟铳、大刀、长矛与拥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军血战街巷,在每一寸土上与敌争夺。在四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人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海龄率部与英军“腾空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
战役评价
保卫镇江城战斗一直延续到深夜,英军被打死的,据英官方公布是185人,实际数字要超过多倍。贮藏船欧琴号仅下3个水兵和1个侍者,船长、官兵均毙命。英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镇江市遭受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战役都要惨重。爱新觉罗·旻宁听说镇江的战况后,也感叹愧到:“朕之满洲官兵,深堪悯恻”。恩格斯指出:“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到不了南京。”
战役结果
镇江被英军攻陷,威逼南京。
城破后,镇江百姓表现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妇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姓名可查的不愿受辱而自杀殉国的达140多人,其中和敌格斗被害的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