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亦称“买主市场”。“卖方市场”的对称。指商品供过于求,卖主之间竞争激烈,买主处于主动地位的市场。市场商品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卖者降低销售条件,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以致廉价抛售商品,这对买方十分有利,对商品有充分地选择余地,引起市场商品价格下降。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价格上,而且表现在质量、花色、式样、功能、服务、交货期、包装等方面。

原理

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和商品生产者能否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组织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企业和商品生产者的生死存亡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趋势。卖方市场的对称。在买方市场上,商品供给过剩,卖方之间竞相抛售,价格呈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主动地位,有任意选择商品的主动权。买方市场意味着商品交换中买卖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由于商品的供大于求而被打破。

买方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形成买方市场的社会原因和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买方市场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之下,伴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萧条和危机阶段出现的,供求关系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时还反映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买方市场是在价值规律的自觉调节之下,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并建立预防不测事故的后备及经常性的调剂余缺的周转性储备而出现的,供求关系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供求矛盾具有非对抗性。

特点

买方市场(buyer’s market)是指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买方掌握着市场交易主动权的一种市场形态。

1.市场商品丰富,货源充沛,消费者能够任意挑选商品。

2.卖者之间在产品的花色、品种、服务、价格、促销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3.卖者积极开展促销活动。

4.消费者需求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轴心。

5.顾客能够获得满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6.商品的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卖者削价竞销。

内容

相互关联

市场供求是经常变化的,商品供不应求常会出现,买方市场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原因,在供不应求出现后,买方市场是否形成,主要看市场上买方的主导地位是否确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是否充分。

买方市场并不是在生产过剩的基础上出现的,买方市场也不会带来生产过剩。买卖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在市场上买方占优势、处于较主动的地位,这种市场态势就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上卖方占优势、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则是卖方市场。中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起作用,价格不能自由变动,企业不是市场的主体。但是产品仍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供给和需要仍要通过市场买卖。这样长期形成市场物资短缺、供不应求,不得不实行计划供应、定量分配,买卖关系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社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告别了物资匮乏、长期短缺,出现了物资丰富、市场繁荣、贮销两旺的景象,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的势态。同时,又出现了市场需求不旺、生产过剩的现象。因此,如何看待买方市场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不断变化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是随着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在不同时刻、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上时常变化的。不过,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成熟的条件下,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主要的、经常的形态。

买方市场所以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由市场经济中买卖行为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任何商品生产、商品经营都是由买卖两个阶段、两种行为构成的。这里买卖双方是平等的关系。但是,一切商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所以,马克思把商品到货币形态变化称之谓“惊险的跳跃”,提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4页)。商品的买者手中持有的是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代表价值,可以换来任何商品。所以持有货币的买者,在市场买卖关系中,无疑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持有货币,可以随意挑选需要的商品。卖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顺利出售,就要提供买方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这里买卖双方的地位又是不平等的。

但是,市场供求是经常变化的,商品供不应求常会出现,怎么买方市场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呢?这是因为,在供不应求出现后,市场机制的作用总会使供求大致平衡,从而买方在市场上经常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商品生产者内在利益的驱动,积累和扩大生产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的供应总是不断增加和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市场机制正常作用下,供不应求的短缺是不会长期存在的,中国过去的严重短缺再次重复出现也是不太可能的。

历史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及20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到1997年底,中国不仅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而且一些投资本品甚至基础产品也供过于求,许多行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人们普遍感受到商品供给丰富的真实存在,这不能不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大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对21世纪中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买方市场是在供需关系中买方处于主动地位,成为主导方面的市场。它对作为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作为供给商品的工商企业,以及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部门造成不同的影响,并引起其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变化。一般地,买方市场对消费者有利。消费者在宽松的市场商品选择环境中可以货比三家,购得价廉物美的商品,并在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过程中无形中提高实际收入,实现更大的消费满足。尤其是对于曾长期处于商品短缺,从粮、棉、油、肉、蛋、菜到糖、烟、酒,以及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户实行票证供应的中国人来说,买方市场的形成则赋予其更多的欣喜感受。

变化

买方市场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益处,而给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的却是压力和挑战。压力和挑战在于买方市场形成后,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必然展开的激烈竞争,竞争将导致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企业平均利润率下降。企业对激烈竞争作出的反应常常是产品降价,由于中国相同行业的企业一般规模小而数量多,所以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过度竞争引发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不断降价,甚至刮起降价风,进行一种单纯的价格战,这往往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收益递减,年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一些行业和企业都出现了生产销售增长与盈利水平下降的反向运动。

2、企业分化加剧。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将促进优胜劣汰。生产和效益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多数中小企业经营日益困难。在中国,这种情况最明显地发生在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行业,钢铁、汽车等行业也逐渐出现同样的变化。就是说,生产名牌产品、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好的少数企业经济效益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市场扩张促使规模越来越大(包括并购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逐步达到规模经济水平,而生产非名优产品、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差的多数中小企业和劣势企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以至倒闭破产,被经营状况好的大中企业并购,越来越趋于萎缩。长此下去,将形成处于垄断地位的多数大企业与相当多数量的中小企业并存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种变化从短期看会造成一部分生产力闲置,以及失业率的上升,但从长期看是积极的,将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利。部分闲置的生产能力也可作两面分析,一方面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适应市场需求波动的变化,使商品供给具有弹性。

3、企业素质提高。企业对激烈竞争的反应除了产品降价外,还将千方百计提高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科技产品升级,努力达到经济规模,改善产品售后服务等,以提高企业自身素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名牌产品,谋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种变化无疑是所希望的,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对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将面临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宏观调控主要解决的是补充短线和增加供给问题,调控方式主要是单纯控制需求,收紧信贷与投资规模的总闸门,以控制短缺经济下过度需求而引发的中国性通货膨胀,从而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在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供过于求成为宏观总量的一种常态,市场约束强化使投资需求明显减弱,因此,宏观调控已不再是单纯控制需求的问题,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和推动消费需求,以及扩大消费领域等问题,从而保持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商品供应充足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不但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长远经济发展都有利,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当然,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短期阵痛,也应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形成

对于形成买方市场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货币政策偏紧或货币供应及决定的国内总需求不足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两种观点不可谓不对,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通过逐步消除旧体制的束缚,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的积极性,直接促进了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供给的增加使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最终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供求关系转化。

卖方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随着中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后确立和完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供给进一步增加,买方市场将越来越巩固,越来越高级化和全面化。当然,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在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促进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大量的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产品结构未能随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升级,使供需结构不相适应,也促进了买方市场的形成。人均可分配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累积导致总需求不足,是促使买方市场形成的又一个比较重要但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因素。

据有关研究,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的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从1985年到1995年,中国29个省、市、区(未含西藏自治区)的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分别由2.96,0.2109和0.2291增加到4.75,0.3302和0.3807。这说明“七五”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省际差异在不断扩大,而且低收入省区(除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对水平都在下降,而绝大部分高收入省、市、区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对收入水平都在迅速提高,出现了所谓的“马太效应”现象。由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东南沿海省区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中西部省区相对收入水平的下降,导致居民收入在东、中、西三个大地带间的差异在原来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表现在省市区之间和三大地带之间,也表现在城乡之间,而且收入差距程度更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衡量指标中,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收入未包括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劳保福利,农民家庭纯收入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费用,而且未扣除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农民的住房也由自己建设,医疗、养老费用也由自己负担。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实际的差距比用上述指标反映的差距还要大。如果考虑到各种非正常性收入,则贫富差距及其扩大的程度又要加大。[

与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相比较,中国的买方市场具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征:

1、初级性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结构来衡量,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万美元的高层次消费水平的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的买方市场是初级性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买方市场。从中国国情出发,与一定收入水平相对应的需求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生存型(需求内容主要是廉价的生存资料)、温饱型(需求内容主要是满足其温饱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小康型(需求内容主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耐用消费品、住房、基础设施和高水平服务)和富裕型(需求内容主要是满足人的发展与享受需求的高智能产品和服务)。中国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已达到温饱型需求结构,并正在向小康型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和较好的住房等需求内容转变,其中一小部分刚达到生存型,以及4000万人口的贫困家庭,另一小部分则已达到并超过一般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已远远超过温饱型消费需求结构,拥有了多种家庭耐用消费品,正在向小康型的其它需求内容如较好的住房、方便的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服务迈进,另一小部分已达到小康型和富裕型的消费需求结构,或者正在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可见,中国的主体人口群正处于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需求结构过渡的阶段,只是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落后一步,城市居民将率先进入小康型生活。中国的买方市场就是在这样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需求结构过渡的基础上形成的初级的买方市场。

2、相对性

与发达国家绝对的、全面性的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的买方市场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是卖不掉与买不到共生、买不起与没新东西买并存的市场。例如,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引进和发展,中国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影碟机等家用电器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增,农村居民的主体人群也有了购置家电的愿望和冲动,市场潜力很大,但因受收入制约还支付不起,使大量耐用消费品堆放在仓库和商店形成积压,表现为消费市场上的供过于求。城市住宅也基本上是同样的情况,城镇有大量城镇商品住宅待售,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城镇居民的主体人群虽有购房的极大愿望,也只好望而却步,巨大潜在的购买力难以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致使城镇商品房大量闲置。因为耐用消费品和商品住宅是城乡主体消费人群的主要消费方向和中国主要消费商品供给领域,所以它们的滞销对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构成份额最大。

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已出现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虽然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较小,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其绝对数量并不小,消费规模已相当可观,他们已达到小康型和富裕型消费需求结构,其消费重点已从一般的吃、穿、住、行、用转向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等。然而适应这种高层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发展不足,供不应求,导致在总体上形成买方市场的同时,还留下市场供给缺口。

总之,中国的买方市场是人均收入水平和总体消费水平均较低的初级性的买方市场,是总体上的市场供过于求与局部的具体的市场供不应求并存的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中国形成的买方市场只能说明其基本上而不是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要从根本上走出短缺经济,形成全面的买方市场,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